$ O G8 w, i; ~4 W3 Y* `( j! P+ k 方言元素成为音乐类节目的卖点,网友对此却各有评价。听到四川话版的《双截棍》,有的网友直呼“威武”,有的却说“隔着屏幕都感受到尴尬”。而一些在网上流行的、用方言重新填词的歌曲,则被直斥为“很低俗”,更有人犀利吐槽“方言歌唱有三宝”:“说唱、恶搞、家乡好”。 " }2 i+ q+ U% @# I) {& _4 x& s' {0 Y; r/ s
“现在的方言歌曲创作确实存在一定问题,形式比较单一,大部分都是说唱音乐。”邓柯认为,说唱的形式没有技术门槛,而且更容易保留方言色彩,获得听众共鸣,因此便成为不少方言音乐人首选的创作与改编套路。“这造成的结果就是只追求歌词是方言,对音乐反而缺少重视,文字和音乐背后的地域文化特色也不匹配。”在他看来,“方言歌曲”不应该简单地与“流行歌曲的方言重填词”画等号,可以像谭维维的《给你一点颜色》一样,多借鉴地域性的音乐元素。* i7 L/ G$ |1 w6 V, P1 h
3 G! A' ?7 f1 Y5 c1 Z, S+ o 向“恶搞”发展也是方言音乐创作的另一个苗头。“这是一个全民娱乐的时代,不少方言歌曲最开始就是网友自娱自乐玩起来的,恶搞也就出现了。”流水纪认为,有些歌曲的搞笑方式就很有创造力,就像当年的四川话版歌曲《老子明天不上班》,四川话的幽默说唱让不少白领笑称“可以减压”。但也有一些用方言演唱的歌曲是为恶搞而恶搞,完全没在音乐的创作上花心思。流水纪坦言,“虽然不必对此上纲上线,但歌曲的创作也要有底线,兼顾音乐性和娱乐性的歌曲才会有传唱度,才能让人们关注方言歌曲背后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