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说“原创”曾经是音乐类节目的一张王牌,如今风水轮流转,方言开始成为音乐节目纷纷关注的“香饽饽”。近来,从《中国新歌声》上四川话版的《双截棍》,到拖着蒙语尾音的《乌兰巴托的夜》,再到方言类音乐节目《十三亿分贝》的悄然开展,方言元素成了流行音乐的一大卖点。不过,业内外对此众说纷纭,有观众鼓掌叫好,也有观众吐槽“方言歌曲多局限于说唱和恶搞”。8 G, G6 c: k5 v3 ~, m4 Q# z" I
% p, d5 f2 q7 h; y, _ 方言改编成综艺“香饽饽”/ h$ q$ R* N, D3 N3 F6 F. }
: u) e. N/ u1 c( O A
用方言演唱流行音乐会是什么味道?最近,不少音乐人改编经典歌曲时在“方言”上大开脑洞。先是《中国新歌声》舞台上,一位名叫游淼的选手就用四川话改编了周杰伦的代表作《双截棍》。“快使用双截棍儿。”游淼用浓重的“川普”唱出这句歌词,鼻音很重的他有意强调着“棍儿”的儿化音,听得庾澄庆、周杰伦等几位导师直说“要得要得”。几乎同时,另一款名为《十三亿分贝》的网络音乐综艺节目也打出“方言音乐”的概念。选手廖佳琳用湖南花鼓戏改编的阿黛尔的歌曲《rolling in the deep》,被网友评价为“把洋得飞起的歌用土得掉渣的方言唱出来,简直魔性”。1 v+ v3 ~. V- }# \6 U" A: E
5 x) I1 S) [9 y/ r2 R3 w 不光是草根歌手,知名音乐人对方言元素也十分热衷。去年年末,谭维维在综艺节目《中国之星》上演唱的《给你一点颜色》就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节目中,谭维维把陕西的华阴老腔和西北方言融入摇滚乐,“女娲娘娘补了天”的唱段更是带有陕西方言的发音特色,一举夺得当场比赛的冠军。随后,谭维维再凭借《华阴老腔一声喊》登上春晚舞台,让这首带有方言色彩的歌曲在全国范围内又火了一把。* _( ~ C$ v4 s3 {% w% i+ U
7 {6 z$ L& y H3 C
把方言元素融入流行音乐,混搭一下后成为爆款。在乐评人流水纪看来,这种趋势很早就有,周杰伦甚至可以被看做这种玩法的“先驱”。“12年前,周杰伦在演唱《我的地盘》时就已经在模仿北京人的儿化发音。”在《我的地盘》中,来自台湾的周杰伦在发音时刻意强调了“地盘儿”和“这儿”的儿化音,一度颠覆了传统流行音乐的审美模式。流水纪指出,“只不过当时方言元素的融入远没有形成规模,也没有提炼出方言音乐的概念。”
3 q4 R0 r: K& z8 x
( g+ F; Z* P5 x' y; \2 R 制造发音反差吸引眼球; h W( ~7 q- |* R/ H
8 L# R+ U! D, j2 D
方言音乐一般只在自己的方言区里流行,为什么会在近几年进入全国观众的视线?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是综艺节目制作人利用方言与普通话的反差,吸引观众的眼球。* S# I$ c* w! r; K
. e9 T+ I A' O3 [4 U( n5 I& T
在乐评人邓柯看来,即便普通话是大多数人在工作和学习时的正式用语,但回到生活场景,人们会不由自主地切换回方言。“当人们把生活场景中的见闻、体会,用方言化的艺术手法表达出来,会让接受者感到格外生动。”在近几期的《中国新歌声》中,一名来自新疆的选手在演唱《乌兰巴托的夜》时,特地用蒙语替换了歌词中“夜”这个普通话词语,蒙语的独特发音被汪峰、那英等导师评价为“更有韵味”。
6 L/ s% U: ^4 g1 ?% W$ P4 K5 D) S# ?4 f
“用方言演唱的音乐比用普通话演唱的更加生动,音乐类节目利用这种反差就更能吸引观众的眼球。”流水纪认为,近年来,音乐类的综艺节目很多,无论注重选秀还是注重原创,越来越多的节目在特色上都有所趋同,为了吸引观众只能开发更新颖的卖点。他表示,在这个时期,还没有被系统开发的方言音乐就被引入综艺节目,被认为有一定的发展潜力,“这也是音乐产业内部细分的结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