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朗克写出这首协奏曲的缘由如下:# a- o/ i+ r b; O9 J+ w! B s
5 X4 B0 p( z( K2 t) ?
1936年8月,普朗克搭乘了一班列车,终点站在于泽什——法国西南的一个小镇,奥弗涅大区的西面,风景很好,钢琴家古韦尔内(YvonneGouverne)与男中音歌唱家贝尔纳(PierreBernac)都在站台边等着他。当列车停下,车门开启,走下的普朗克却像是面无血色。他脱口道:“费鲁德丧生于可怕的车祸。“费鲁德(Pierre-OctaveFerroud)是他的挚友,8月17日在从匈牙利到萨尔茨堡的回程中不幸遇难。此后,二位好友陪同着哀伤的作曲家拜访了安静的洛卡马杜神庙,供置其中的黑色圣母雕像带给了普朗克极大的震撼。不久后,他就开始谱写管风琴作品《圣母悼歌》,此曲中弦乐、打击乐与管风琴三者的配合形式,已经充分预示着《管风琴协奏曲》的谱写手法。创作期间,普朗克曾几次写信致友人,不是提到它“花费了我许多的汗与泪”,就是“心头充满孤独”,不过最终令他骄傲的,正是曲子平地而起的惊人肃穆感。换言之,之前未谙苦痛的普朗克——公认最棒的协奏曲还是1932年那首明快畅达的《双钢琴协奏曲》,恐怕无论如何不能这样落笔。 ! f1 Y$ u, M# u/ R % i' m8 s. R% {& y' T 人们长期传言,普朗克因有富足的家庭背景(如父亲办了化工厂),所以才一直拒绝谱写他所认为的、较“低级的”配乐之类,可是随着1931年银行倒闭,作曲家又需维持舒适的生活习惯,便开始接受与歌唱家贝尔纳作一些钢琴巡演——他的独奏技巧是有口皆碑的。1936年的此事之后,传记作者大抵会将那个秋天里“有名”的三个礼拜认作普朗克生命与创作的重要转折期。两年后,人们就迎来了处处透出悲悯的《管风琴协奏曲》,好似见证了一个玩世不恭(同时才华横溢)的“纨绔子弟”,须臾之间转身变作虔信的僧侣,此后他的一大批杰作又如潮水般涌出……马尔科姆的版本好像不大难找,要问他指下究竟映照出了普朗克的心路转变吗?还是请您亲自过耳一下吧。 p; ^# P. q1 Q4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