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 f: Q' ` e' a" Q 先说说Decca公司1977年的这一版,由从1947年起任威斯特敏斯特大教堂乐长的英国人马尔科姆(George Malcolm)担任独奏,他1917年出生,1997年去世。该版有两个优越点:一是独奏充溢着新哥特建筑般复杂而又井然有序的光辉(虽在这个录音里,他从供职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琴,转到了剑桥圣约翰学院礼拜堂的琴上);二是圣马丁室内乐团在布朗(Iona Brown)的指挥伴奏很是圆熟。当这两者结合起来时,效果蔚为壮观。这版的速度是稍慢的,不过马尔科姆敲出前两小节附点节奏时泰然自若的神情,将使你领略到,那是一种弹性的“风之土壤”,他身后的“弦乐建筑”莫不建立在了并不响亮、却很柔韧的音场伸缩之上。布朗棒下亦不失疾风一样的经过句,但马尔科姆均以圆弧似的运动形态化解了千钧来势。我想,“交手”双方定然明白这一点:这首最早被誉为“有着沟通神界与世俗的炼金术魔力”,正缘自作曲家对乐队-音乐厅与管风琴-教堂两方面元素采取了极严谨的比例均衡,管风琴上巴赫赋格式的细密对位一直若隐若现,在多番“对抗”、消长后在七(速度变化)段的倒数第二段起死回生,终如龙蛇蛰九渊,珠玉隐泽川,普朗克用心良苦矣。7 x+ B& U' q6 f6 h/ y m
9 A, R" s' S h. k2 L3 u 这阕《管风琴协奏曲》其余的可选版本,较早的一个是1960年在波士顿,美国管风琴家赞姆科希安(Berj Zamkochian)在明希协奏下录制的;接着就是法国大师迪吕弗雷(Maurice Duruflé),协奏指挥是对普朗克极有心得的普莱特耶;巴黎圣母院管风琴师勒费夫尔(Philippe Lefebvre)的Naxos版录音是一个现场,但听众安静得不可思议;赫尔福德(Peter Hurford)版尽管技术高超,却给了你在与迪图瓦的乐队竞速的错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