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声音技术相关专业的人,苦于没学过音乐,不懂繁杂的作曲技术而制作不出动听的原创音乐。一些有着高学历深厚音乐素养和作曲理论基础的人,却又不懂声学知识和繁琐的电脑音乐技术,也做不出心中完美的音乐!当下,音乐行业经济低迷,要想在未来更好的从事声音、音乐相关行业工作,就应该尽可能的懂得更多的音乐知识、声学知识:作曲、弹琴、编曲、录音,甚至演唱,怀一身技艺与才华,才能驰骋职场、闯荡江湖。
5 u I& B2 M2 X- n9 w3 ~, J- J; A$ R) @
回到正题,其实制作音乐就是用音乐的思维干两件事:局部乐器细节上塑造、整体声场织体的搭建。: V3 m D+ f. l) F* h4 l) X1 Z
8 \$ x& H. N" z" ^3 t& U' H
1、音乐里难以听清全部乐器~人耳听觉的掩蔽效应5 V& N' a# q, ^5 s' K
# Q0 `* F/ q, V0 {/ E; Q5 W
人们听到的绝大多数音乐都不是只有一种乐器音色的音乐,现实听觉世界中人们的耳朵也不会只听到纯音,人声、交通工具声音、电器声音,以及自然界各种噪音。在这么多声音中我们的耳朵具有掩蔽效应,只会听到音量大的,其他声音会被掩盖!听音乐亦如此,最先听到主奏乐器,背景音色不注意就很难听出是什么乐器。
& L% j3 ?, N" D6 f3 Y9 |; o1 z
+ n( C' u1 b6 b 2、音乐的主旋律容易被记住~人耳的鸡尾酒效应4 l3 L1 r8 C8 U# X( O
Q5 T! m) X# m% X. l0 d
人耳听声音还有种鸡尾酒效应,会选择性的听自己主观意识里想听到的某种声音,忽视别的声音!非专业音乐的人听歌曲时,不自觉的就去哼唱记住主旋律,而不去管切伴奏乐器的旋律!所以音乐制作中,旋律要写的好听!2 \* O7 c* n D* t; _
9 ^! y" P4 c( D. {3 v* t1 @1 M
3、和弦根音力度要小于其他音~低频振幅大高频振幅小
. ^6 w. B; R. z& J0 P
" _& U! H1 ?9 S5 u( t6 X9 V; ^ 举个例子,夜晚你走在一个酒吧外边路上,仔细听很容易听到酒吧内音箱传出的低鼓节奏声音,但很难听清其他乐器!这就是低频声音振幅大,穿透性强,高频声音振幅小,传播过程中被建筑物阻隔消逝了!音乐中的和弦也是如此,为了追求音响平衡,做音乐中要适当减小根音、低声部的音量,高低音音响平衡人耳听着才舒服。! K& m! M1 q8 r" {
% H1 A1 s6 Q& o+ K4 t1 _ 4、织体上密下疏中不空~声场的搭建要符合人耳听觉习惯( R8 Q, O2 H) r0 U8 @0 Q9 ~& q
5 ~6 A, D% d1 t1 y) X; G T% } “上密下疏中不空”,搞作曲的人都知道这个死定理!音乐的织体结构就是在模仿自然界的声音构造。低声部就是低频部分,振幅大,所以不可写的密集,长音为主,避免频率重叠,臃肿。高声部的旋律最容易让人记住,主导音乐情绪,清晰明了。中间声部,就是音乐的中频段不可缺,要用相对固定的节奏型给高频以烘托依靠!还有整体的混响声场、压缩平衡,都是人耳对好听音乐的评判标准。' ^" S5 z! q) x# |$ R0 t
+ ]4 d2 v5 M* P; r! p' ?5 m' Y
结束语
2 ?. ^ C3 l( `8 ]" K4 {& b+ H {9 }# W' O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自然就包含声音的技术属性,一个经验丰富的音乐制作人除了拥有扎实的作曲理论、很好的音乐素养,必然也是声音技术方面的专家!制作音乐是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碰撞,如民间手工大师一样,在声音的世界里创造一首首动听的精神天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