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段时间听一位音乐教育界资深大咖讲课,他谈到很多音乐教师培训都是徒有形式,场面热闹,效果潦草。我支持这种说法,但更为这位大咖的徒有光环、场面不热闹、效果更潦草齿寒。% N2 A: e& Y1 N* m+ ]; h
7 z! c+ \: ]8 ~/ s 现在的音乐教师培训项目是越来越多了,尤其是一些“民营”培训也来凑热闹,并且影响力在明显增大。这些培训大多场面热闹,吸引了很多音乐教师的眼光。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恐怕那位大咖指责某些培训“效果潦草”,是因为自己的地位在竞争中有所动摇?
- m" j2 q/ O, T/ _! U( g- j7 h
: M* I, F# s8 G. v7 K0 d& @. Q' _/ R0 y 本人不才,却也充任过一些音乐教师培训的讲师,整体感觉是:有的培训讲课费高讲课要求低,而多数“民营”培训讲课要求高讲课费低;有的培训学员旷课率高积极性低,而多数“民营”培训的学员积极性高旷课率低。当然,我也承认一些培训尤其是“民营”培训太专注场面的活泼有趣,在教学能力系统性提高方面存在不足。但这不能是我们墨守成规的理由,更不应该是专家大咖们放心吃老本的条件。
+ P! @4 m) Q; ]) c/ T& x% o
) O. Q: ~, p; w& D1 @ 何况,即便是“场面热闹”,也可以有它的意义。我国盛行“教学本质主义”,认为教学目的是掌握某种正确的专业知识或技能。然而,对于素质教育来说,尤其是对于未来要生活在纷繁复杂、变幻莫测世界的孩子们来说,快乐的性格、良好的表达、与人交往的主动性、制造“有趣”的能力、乐学好学的习惯等,比专业知识技能更为重要。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场面热闹”不仅不能一棍子打死,反而需要得到重视和开发。教学需要有魅力,所以教学需要设计,需要讲究方式,需要用有趣的形式、活泼的场景、优质的互动来提升学生的注意力,并以“乐”(悦)的形式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人格。
2 a* C/ Z9 I' ~8 Y* n" T
/ V+ j' h% T: o8 W 一些音乐教师培训效果不好,问题不是出在“场面热闹”,而是因为没有用心。) c, _$ {5 |( c, D
# r6 ~1 C- w$ S; h i5 J- ~& J$ W
首先是主办方忘了初心,没有教育情怀。一些公办培训占据垄断地位,经费充裕,通过下发公文指派不愁没有学员,可以任性拉一些或有头脸或有“联系”的人士做讲师,学员也可以报销培训费用……通过培训几方面都完成额定任务,但缺少有效评估导致各个方面都是在凑乎。一些民营培训重视学员感受,形式感很强,还会及时主动收集学员反馈信息来为下一次培训做准备,但为赢利或扩大机构影响以至于充斥虚假宣传,一些培训方式明显有违教育规律,某些做法甚至能和传销机构的“洗脑”一拼高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