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 Z+ Q' ]" K0 X1 S. @7 y, C 首先,我们有必要弄清楚“民族性”这一概念的内涵是什么?它至少包含内容、形式和审美心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鲜活的民族生活内容、独特的民族表现形式、鲜明的民族气派和民族审美风格。而民族性不是一个抽象的绝对概念,而是一个相对的具体概念。相对外国来说,中国的京剧、对联年画、景德镇的瓷器、东北的二人转、西北的花儿都是民族的,但相对于汉文化来说,纳西族的东巴文化、大理的手工扎染、佤族的木鼓、南涧的彝族跳菜等都是民族的。另外,文化身份认同对于民族意识的形成至关重要。但文化身份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既是变化的也是相对的。 9 a) v; j2 X# N! D/ s" q/ c4 p+ c* J( n w
其次,要重新辨析民族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我们既要有民族自省精神,又要对本民族的文化有一种重新认识和发现的能力。我们要进行鉴别,分清哪是优哪是劣。扬长避短,显优藏劣,这样我们才知道该展示什么,弘扬什么。因为再好的东西都会有两面性,有自身无法克服的局限性。在民族文化中有许多被假象遮蔽了的东西,它们好比沙子里面的黄金,十分珍贵,需要我们去重新认识和发现。少数民族文化中许多闪烁着思想光辉的独特创造,是以隐晦的方式表达出来的。比如:有种说法是制作藏药七十二味丸的地方女人不能去,否则药就不灵了。我原以为是重男轻女的性别歧视,深入了解以后才知道,合成七十二味丸的成分里含有多种重金属,包括水银,妇女重金属中毒后会失去生育能力。这些被遮蔽的文化,需要我们去重新认识,重新开掘,重新提炼。在这方面,《云南映象》做了很好的尝试,它将“原生态”歌舞与天地神灵的对话等各民族最优秀的文化元素抽取出来,用现代观念加以观照提炼,服饰道具、歌吟词曲、舞蹈题材、舞台效果均取材于云南各民族的历史与传统文化,但表现手法不仅充分利用了现代的声光技巧,还吸收了国外的一些现代元素和表现手法,多元文化水乳交融,传统与现代结合得天衣无缝。它在云南初演的时候,很多人并不认可,认为它四不像:怎么能将那些犁田种地、吃饭吆鸡的事都搬上舞台呢?但没有想到,它不仅走向了全国,而且走向了世界,所到之处,一片叫好之声,叫好又叫座,甚至不断引起轰动。这就是发现生活和艺术提炼的结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