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事容易理解和接受,而曾让莫凡担忧的音乐,最终收获了最高的赞誉。演出当天,笔者随机采访了一些观众,他们对于这部作品的看法非常具有代表性。 皮特夫妇住在伦敦剑桥,专程赶来观看《雷雨》。作为研究航天技术的皮特,虽然歌剧对他不陌生,观看中国歌剧却是第一次。演出结束后,皮特非常兴奋,他说这部作品的音乐非常好听,让他对中国歌剧和音乐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认为,这部歌剧最大的成就在于音乐。皮特非常喜欢四凤这个角色,他觉得四凤的形象、性格很有东方女性传统的美。
3 m9 ? K% k. n: W6 o# v+ r! I
& v$ v8 R$ j8 C2 L. p 茱莉亚是一位文化节目策划人,《雷雨》引起了她对于中国艺术作品的极大兴趣。她认为,这部歌剧最成功的地方是中国音乐元素和乐器的运用,通过这些,能够明显地判断出这是一部来自中国的歌剧作品;同时,中国元素与西方交响融合得也很自然,很多段落相当动人。她非常喜欢女主角徐晓英的演唱和表演,茱莉亚说,虽然她没有看过曹禺的小说和其他作品,但是觉得徐晓英的气质非常好,就像一位贵妇人,而她的演唱水平也很高。0 B* u5 h7 M% Q" L4 R5 }; N+ l
* N. U0 i; Q( c5 p. x 陈女士是伦敦大学皇家学院的教授,来自新加坡,她喜欢这部歌剧的序曲,认为序曲有着普契尼的韵味,同时她对歌剧音乐的戏剧性也给予了肯定。陈女士觉得演员的表演都很不错,特别是徐晓英饰演的蘩漪和张建鲁饰演的周朴园与角色气质很吻合……9 u9 j+ X, v+ ~. [8 y
5 i {# |" a& H/ V) h% x% o
事实上,在伦敦的几天,莫凡不断被人称作“中国的普契尼”。这一方面说明观众对于这部作品的喜爱和充分认可,另一方面能看出,在对一部有着比较鲜明民族特色的歌剧作品的理解方面,观众首先会以自己最了解的作曲家来做参照,而普契尼无疑是深入人心的。
' {3 G, c) k/ T) v h% v% @1 J3 h
8 r% c$ Q5 d9 d% w 首演结束后,英国及欧洲各大媒体都对歌剧《雷雨》有不同篇幅的报道。媒体的争相报道足以说明歌剧《雷雨》在商演期间所引起的关注和影响力。' s. G/ ]( W7 b) i, a5 i
$ X2 t# J. p- ~% i4 |/ Q" ~& q/ D; \ 对于上海歌剧院来说,首次国外商演虽然有政府支持和企业赞助,但面临的压力还是非常大。压力不仅来自票房和上座率,而且还在于如何保证艺术质量。在4天的演出过程中,上海歌剧院的艺术家展示了很高的艺术水准和职业精神。每天晚上7点30分演出,全体演职员4点钟就已到位。演出前,上海歌剧院党委书记范建萍还要做动员。4场演出,天天如此,一刻都不敢放松,因为他们知道。这4场演出不仅代表上海歌剧院,还代表中国。他们要呈现艺术的完美,也要体现中国艺术家的素质和修为。4 ^' K, _4 C3 f( g
, V. M+ J- `* T 观众可能不知道,首演当晚那个轻灵如小鸟一般的四凤的饰演者季韵翚,就在前一天还高烧39度,演出当天还在服药;舞台监督赵庆,直到返沪候机时,看到她郁郁寡欢坐在角落,询问后才得知,她到伦敦的那天,就知道了母亲病重住院的消息;还有合唱队的陈朝宾,到伦敦之后得知自己在西安打工的弟弟生病住院,急需救治……当这些艺术家面对个人和家庭的种种困难,他们首先选择了认真面对自己的工作,并且完成得一丝不苟。7 x0 K& ~4 b, \1 h0 G; _
% Y+ \5 A) ^2 z+ T2 Y 歌剧《雷雨》走出国门首次商演无疑是成功的,作品本身得到肯定和欢迎是一方面,上海歌剧院艺术家的精彩演绎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让我们得到一种启示,还是那句老话:“唯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而这个“民族”的概念,是一种融汇了世界通用语言的民族化,是开放国门之后的民族化,这样的民族化将是我们今后在艺术创作方面可探究的方向之一吧。1 c7 e. {) f6 |8 K! ?- ]- n" |9 w
9 t% d4 T- H4 N: i0 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