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099|回复: 1

[名家特写] 歌剧《雷雨》“降”伦敦

[复制链接]

1万

积分

11

听众

6005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中级

积分
12191
mpsh5134 发表于 2016-9-8 06:48: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8月的英国伦敦,天气凉爽宜人。中国原创歌剧《雷雨》从酷暑的上海来到伦敦大剧院,自8月11日至14日连演4场,在剧院林立的伦敦西区掀起了一股中国歌剧的热潮。
' o% v$ ^9 x) l0 q% M) j2 q' U5 [7 S+ @) N7 |& I
  《雷雨》并不是上海歌剧院近年来走出国门的第一部中国歌剧,但自主租场,自行销售、宣传的纯粹商演,《雷雨》无疑是开先河的。. T/ m& k2 F8 O0 w  @+ w8 H
2 @/ Z8 D  o& }5 R
  自2015年策划之初,上海歌剧院就把此次演出活动聚焦于莎士比亚和曹禺这两位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的文学家身上,努力探寻他们在文化精神层面的关联,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能够引起英国观众对于歌剧《雷雨》的兴趣和认同。但是,由于8月恰是伦敦本地居民外出度假的时节,因此前期的售票情况并不乐观,到了后期,由于各种宣传活动力度加大,加之西方观众对于中国歌剧存有天然的好奇,使得出票情况日益好转。首演当天,除了有限的特邀嘉宾,全部为售票座位。一楼正厅几乎满座,二楼除后三排因为视角的关系无法看到舞台帷幕上方的字幕而锁定不售票外,其余全部售出。之后3天,伦敦大剧院售票处每天的售票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且当地观众占3/4以上。伦敦大剧院总经理感慨:“歌剧《雷雨》给我们带来了新的观众群体。”! {( N# u" |7 t
; i' n! l/ {3 k& N& c
  在飞往伦敦的途中,歌剧《雷雨》的作曲、编剧莫凡心存忐忑。这部运用西洋歌剧手法创作,将中国音乐元素融合其中,有着比较鲜明中国艺术特色的作品,能被国外的观众接受吗?8月9日,上海歌剧院大队人马抵达伦敦,与两天前抵英的先头部队——舞美装置人员会合。10日中午,还没有来得及倒时差的全体演职人员即赴伦敦大剧院进行对光、走台、连排。当晚,A组进行了带装彩排,同时对当地媒体开放。伦敦各大报刊、电台、电视台纷至沓来。
, I  g6 _, O: H) }5 J, ?
1 x" d, E. \4 i  8月11日首演当天,伦敦媒体关于歌剧《雷雨》的报道陆续刊出,这对于当晚的首演是非常好的导引。演出前,售票窗口依然有陆续前来购票的观众。对于上海歌剧院的艺术家来说,伦敦大剧院的舞台是陌生的,而给予他们熟悉舞台的时间也非常有限,在连排时还不时出现各种状况,但是首演当天,无论是演员还是乐队都似憋足了一口气,唱、念、演、奏浑然一体,一气呵成,堪称精彩。演出结束,掌声雷动,欢呼热烈,很多观众追到后台请作曲家、演员在节目册上签名留念。/ g3 z! {5 i7 M: V) V* [) P
2 Q$ M2 l7 A, A* o( {; y
  演出过程中,观众与舞台上的互动非常积极。笔者印象深刻的是这么几处:当周朴园问周萍这几年都做了什么,惊慌失措的周萍以为东窗事发无言以对,忽然发现周朴园列举的“罪状”与蘩漪无关时,如释重负地说“是”,观众席发出了会心的笑声;当周朴园面对家庭出现的危机,狼狈地吟唱“死去的侍萍今又回来,活着的蘩漪如僵尸一般”时,观众也发出了会心的笑声……这些戏剧点,毫无疑问是剧情发展的关键时刻,金发碧眼的老外能够给出如此准确的反应,充分说明观众的确看懂了故事,理解了剧情,进入了剧中。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积分

11

听众

6005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中级

积分
12191
 楼主| mpsh5134 发表于 2016-9-8 06:48:43 | 显示全部楼层
 故事容易理解和接受,而曾让莫凡担忧的音乐,最终收获了最高的赞誉。演出当天,笔者随机采访了一些观众,他们对于这部作品的看法非常具有代表性。 皮特夫妇住在伦敦剑桥,专程赶来观看《雷雨》。作为研究航天技术的皮特,虽然歌剧对他不陌生,观看中国歌剧却是第一次。演出结束后,皮特非常兴奋,他说这部作品的音乐非常好听,让他对中国歌剧和音乐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认为,这部歌剧最大的成就在于音乐。皮特非常喜欢四凤这个角色,他觉得四凤的形象、性格很有东方女性传统的美。
- S' |7 N" p! _( \6 K8 A& P, |+ i! s8 W, A7 Q8 S
  茱莉亚是一位文化节目策划人,《雷雨》引起了她对于中国艺术作品的极大兴趣。她认为,这部歌剧最成功的地方是中国音乐元素和乐器的运用,通过这些,能够明显地判断出这是一部来自中国的歌剧作品;同时,中国元素与西方交响融合得也很自然,很多段落相当动人。她非常喜欢女主角徐晓英的演唱和表演,茱莉亚说,虽然她没有看过曹禺的小说和其他作品,但是觉得徐晓英的气质非常好,就像一位贵妇人,而她的演唱水平也很高。! O" \+ f) Q8 W1 e1 X" s, D, b

9 e! v# R+ k/ a3 I5 Q0 T: \  陈女士是伦敦大学皇家学院的教授,来自新加坡,她喜欢这部歌剧的序曲,认为序曲有着普契尼的韵味,同时她对歌剧音乐的戏剧性也给予了肯定。陈女士觉得演员的表演都很不错,特别是徐晓英饰演的蘩漪和张建鲁饰演的周朴园与角色气质很吻合……
# ~% b2 F/ E+ r% Y4 N% z% u2 b9 ]# g  q/ T4 F
  事实上,在伦敦的几天,莫凡不断被人称作“中国的普契尼”。这一方面说明观众对于这部作品的喜爱和充分认可,另一方面能看出,在对一部有着比较鲜明民族特色的歌剧作品的理解方面,观众首先会以自己最了解的作曲家来做参照,而普契尼无疑是深入人心的。
, J& |# c6 f% r1 H) t" T1 A
6 T, g1 A5 K! g: s- l' o  首演结束后,英国及欧洲各大媒体都对歌剧《雷雨》有不同篇幅的报道。媒体的争相报道足以说明歌剧《雷雨》在商演期间所引起的关注和影响力。  Z6 R$ J7 }$ d" `3 L; i/ d: X6 a
: l" @+ L& a/ h3 K% G1 R% i
  对于上海歌剧院来说,首次国外商演虽然有政府支持和企业赞助,但面临的压力还是非常大。压力不仅来自票房和上座率,而且还在于如何保证艺术质量。在4天的演出过程中,上海歌剧院的艺术家展示了很高的艺术水准和职业精神。每天晚上7点30分演出,全体演职员4点钟就已到位。演出前,上海歌剧院党委书记范建萍还要做动员。4场演出,天天如此,一刻都不敢放松,因为他们知道。这4场演出不仅代表上海歌剧院,还代表中国。他们要呈现艺术的完美,也要体现中国艺术家的素质和修为。
* {0 o3 [4 \# @; b9 R# j' Y) j" B: }* O% G# y
  观众可能不知道,首演当晚那个轻灵如小鸟一般的四凤的饰演者季韵翚,就在前一天还高烧39度,演出当天还在服药;舞台监督赵庆,直到返沪候机时,看到她郁郁寡欢坐在角落,询问后才得知,她到伦敦的那天,就知道了母亲病重住院的消息;还有合唱队的陈朝宾,到伦敦之后得知自己在西安打工的弟弟生病住院,急需救治……当这些艺术家面对个人和家庭的种种困难,他们首先选择了认真面对自己的工作,并且完成得一丝不苟。! ]7 G( f5 B! e8 g: t5 t3 W
/ N# ]5 e- X: \2 n$ n) S
  歌剧《雷雨》走出国门首次商演无疑是成功的,作品本身得到肯定和欢迎是一方面,上海歌剧院艺术家的精彩演绎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让我们得到一种启示,还是那句老话:“唯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而这个“民族”的概念,是一种融汇了世界通用语言的民族化,是开放国门之后的民族化,这样的民族化将是我们今后在艺术创作方面可探究的方向之一吧。8 }; I  S% E. |/ ]# a
/ g5 p5 z- M- k; i# ^7 M; t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5-1-10 21:54 , Processed in 0.109847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