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英国伦敦,天气凉爽宜人。中国原创歌剧《雷雨》从酷暑的上海来到伦敦大剧院,自8月11日至14日连演4场,在剧院林立的伦敦西区掀起了一股中国歌剧的热潮。8 r" i$ G/ |- x- N
i: R# L, E3 q' @# P 《雷雨》并不是上海歌剧院近年来走出国门的第一部中国歌剧,但自主租场,自行销售、宣传的纯粹商演,《雷雨》无疑是开先河的。 ! c+ B0 `* i& @6 g 1 X# H) N1 d5 _ 自2015年策划之初,上海歌剧院就把此次演出活动聚焦于莎士比亚和曹禺这两位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的文学家身上,努力探寻他们在文化精神层面的关联,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能够引起英国观众对于歌剧《雷雨》的兴趣和认同。但是,由于8月恰是伦敦本地居民外出度假的时节,因此前期的售票情况并不乐观,到了后期,由于各种宣传活动力度加大,加之西方观众对于中国歌剧存有天然的好奇,使得出票情况日益好转。首演当天,除了有限的特邀嘉宾,全部为售票座位。一楼正厅几乎满座,二楼除后三排因为视角的关系无法看到舞台帷幕上方的字幕而锁定不售票外,其余全部售出。之后3天,伦敦大剧院售票处每天的售票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且当地观众占3/4以上。伦敦大剧院总经理感慨:“歌剧《雷雨》给我们带来了新的观众群体。”8 ^' T" y# ]/ [8 f w9 V- I
@7 z$ W. ^& [ \ 在飞往伦敦的途中,歌剧《雷雨》的作曲、编剧莫凡心存忐忑。这部运用西洋歌剧手法创作,将中国音乐元素融合其中,有着比较鲜明中国艺术特色的作品,能被国外的观众接受吗?8月9日,上海歌剧院大队人马抵达伦敦,与两天前抵英的先头部队——舞美装置人员会合。10日中午,还没有来得及倒时差的全体演职人员即赴伦敦大剧院进行对光、走台、连排。当晚,A组进行了带装彩排,同时对当地媒体开放。伦敦各大报刊、电台、电视台纷至沓来。3 b* K/ k' H0 T O: ~
" o8 w" o& W+ C: L% a1 J
8月11日首演当天,伦敦媒体关于歌剧《雷雨》的报道陆续刊出,这对于当晚的首演是非常好的导引。演出前,售票窗口依然有陆续前来购票的观众。对于上海歌剧院的艺术家来说,伦敦大剧院的舞台是陌生的,而给予他们熟悉舞台的时间也非常有限,在连排时还不时出现各种状况,但是首演当天,无论是演员还是乐队都似憋足了一口气,唱、念、演、奏浑然一体,一气呵成,堪称精彩。演出结束,掌声雷动,欢呼热烈,很多观众追到后台请作曲家、演员在节目册上签名留念。0 m7 `, ^- l" J" l5 _9 B
9 |5 T- C" n! O. Y 演出过程中,观众与舞台上的互动非常积极。笔者印象深刻的是这么几处:当周朴园问周萍这几年都做了什么,惊慌失措的周萍以为东窗事发无言以对,忽然发现周朴园列举的“罪状”与蘩漪无关时,如释重负地说“是”,观众席发出了会心的笑声;当周朴园面对家庭出现的危机,狼狈地吟唱“死去的侍萍今又回来,活着的蘩漪如僵尸一般”时,观众也发出了会心的笑声……这些戏剧点,毫无疑问是剧情发展的关键时刻,金发碧眼的老外能够给出如此准确的反应,充分说明观众的确看懂了故事,理解了剧情,进入了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