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781|回复: 1

[作曲技巧] 白族唢呐与白族民俗活动

[复制链接]

8459

积分

8

听众

3643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8459
莫秋言 发表于 2016-9-7 19:40: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民俗,即民间风俗,是创造于民间又传承于民间的具有世代相习特色的传承性事象,它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白族民俗种类繁多,可大致归为劳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文艺民俗等四类。劳动民俗就是生产劳动中的各种风俗;社会民俗包括人生礼仪、岁时节日、社会组织、家族血亲民俗内容;精神民俗则是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为核心的信仰民俗,如:婚丧、疾病、鬼神等等;文艺民俗包括口传语言民俗和音乐舞蹈民俗等。在这些民俗活动中都离不开白族唢呐。
: B0 |9 B6 \) X$ q  _& P  J- a5 y% d& o; k( ~: H
    1 白族唢呐的产生及其特点 4 t2 o. Y6 B' O- {

: w( K- E. e  l) g, o9 w    白族唢呐的产生无文字记载,但从白族民间传说故事《哑子哭娘》中可以折射出白族唢呐产生的痕迹。而且从白族戏曲“吹吹腔”(“吹吹腔”以吹和腔,唢呐是它的主要伴奏乐器)的历史来看,“吹吹腔”的出现距今约有500年的历史(杨明《滇戏杂谈》)“吹吹腔”于明初洪武年间开始形成,它的伴奏乐器唢呐,估计在这个时期之前就已流传。白族唢呐的构造是由芦苇哨、气盘、芯子、唢呐杆(木管)、铜喇PA(铜碗)等部分组成的,其特点是:
0 g! S# c8 R9 i; {3 i+ X9 D% B1 i4 `
    芦苇哨比较坚硬,开口较宽;唢呐杆正面开有7个音孔,背面无音孔(其它兄弟民族的唢呐开8个音孑L,第7个音孔在木管的背面)?;白族唢呐的演奏方法十分讲究运气,民间多用鼓腮换气法,以便于长时间的连续演奏。口内技巧和手指技巧紧密配合,常常采用“借字”、“虚字”,民间把它称之为“垫音”C引。白族唢呐乐曲的特点是音域宽广,较多出现四度以上的跳进音程,十度至十二度以上的跳进音程亦常见。延长音多加装饰性颤音,当乐曲进入高音区后常用“超吹法”吹奏,形成高亢热烈的情绪。乐曲使用调式以微调式、羽调式居多,商调式、角调式次之。其乐曲结构有上下乐句构成乐段,有单乐句反复构成的乐段,亦有4个乐句构成的乐段。这些乐段根据需要反复演奏。乐曲的发展以变奏手法用得较多,重复中有变化,使乐曲的表现力更加丰富。白族唢呐和打击乐的关系,民间常说“碰菜诺呆改 ”(白语,意思是有唢呐吹必然有锣鼓敲打,吹和打不分家),白族唢呐根据不同的曲牌节拍和情绪配以不同的锣鼓点,锣鼓有小鼓(大型民俗歌舞活动多使用大鼓或两者都用)、苏锣、小锣、根锣(马锣)、大钹(闷击),唢呐和打击乐配合得十分默契,加强了节奏,渲染了热烈的气氛㈨5。白族唢呐表现力丰富,情绪上给人以明显的感觉是高亢激昂、热烈奔放,音乐独具特色,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而世代流传。- w" r5 Y) p  f# L: c
& @3 M: a% M% a) Q. G
    2 白族唢呐在民俗活动中的地位 5 X' K2 ]3 m8 a/ Y
% Q8 w$ f! Q6 j" t- P
    白族由于有本主崇拜、敬天地、祭祖等宗教信仰,随之产生了一系列传统节日的祭祀和带有自娱自乐的民俗活动。如春节期间的耍龙、耍狮、耍白鹤、耍马、迎送本主、“闹春王正月”等活动;四月“绕三灵”活动;五月栽插期间组织的“栽秧会”,栽插结束组织的“田家乐”表演活动;六月的“火把节”、“耍海会”;七月的“海灯会”以及各地不同时间的“本主会”等活动(引。这些不同形式的民俗活动,有祭祀的礼仪,有歌,有舞,有戏,伴之以高亢热烈的白族唢呐调,热闹异常。另外,民俗活动中的结婚、庆寿、建房、立墓志、送葬礼仪等红白喜事更是离不开唢呐的伴奏。可以说,唢呐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场合,加强和渲染了民俗活动浓烈的气氛,寓教于乐,使人们得到了美的享受,唢呐在各种民俗活动中占有不可缺少的地位。 " t. Y7 ?  W, C1 h4 Z# O) J

. J7 k9 V+ n: }# Z. p* a    3 民俗活动孕育了多彩多姿表现力丰富的唢呐曲牌
$ N# l; i- r  R' _* `3 D/ v' f. F9 J' r, p
    历代民间唢呐艺人扎根于群众之中,生活在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园地里。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环境。不同情感的需要和人们的欣赏习惯,一代又一代不断地进行创作、传承和发展了白族唢呐音乐。笔者于1998年以来先后到过洱源、大理、鹤庆、云龙、剑川等县采风,采访和听到了几十首唢呐曲牌(其中有部分曲牌属同曲异名,或同名异曲,或大部分旋律相同,部分旋律有变异),这些曲牌既有专用曲牌,也有通用曲牌。如:《耍龙调》、《龙摆尾》、《霸王鞭调》、《耍鹤调》、《大摆队伍》、《将军令》、《游船曲》等多用于春节、海灯会、绕三灵、田家乐、迎送本主等大型传统节日中耍龙、耍狮、耍白鹤、耍马、耍牛等歌舞活动以及在赛龙舟活动中演奏C川。它以明快的旋律,热烈、高亢的音调,渲染了欢腾炽热的情绪;《栽秧调》、《过山箐》、《大摆队伍》、《耍龙调》等曲牌则用于栽插劳动场面。它那大起大落、激昂的调子,强有力的旋律动感伴随着劳动节奏,催人奋发,形成你追我赶的栽秧竞赛场面;《将军令》、《大摆队伍》、《闹山红》、《开打曲》、《过场曲》以及带唱腔的《高腔》、《一字腔》、《旦腔》、《丑腔》等曲牌则 ) C/ o" D: U. x9 ~% \
* Y2 j4 o6 N# p9 }6 k4 v
    用于白族吹吹腔舞台戏和室内坐唱戏(又称板凳戏或地戏)。其中文场戏旋律抒情、活泼、叙事性强,武场戏旋律挺拔而有气势,描绘了将士勇猛坚强的气概和威武雄壮的场面;《迎亲调》、《送客调》、《小开门》、《一杯酒》、《美女梳妆》、《拜堂》等曲牌则用于结婚时配合迎客、送客、接新娘、敬酒、拜堂等婚礼活动,它的旋律欢快热烈,增添了婚礼喜气洋洋的热闹气氛;而《送丧调》、《离别歌》、《跌落泉》、《悲泪涟》、《大哭》等曲牌则是丧葬礼仪时的专用曲牌,它那低沉悲伤的旋律,使人心情忧郁,哀思绵绵,深切地寄托着人们对死者的哀思和怀念显然,如果没有春节民俗活动,没有耍龙、耍狮、耍白鹤等歌舞表演,是不可能产生《耍龙调》、《耍鹤调》等曲牌的;如果没有结婚时迎送客人、接新娘、敬酒、拜堂等民俗,是不可能产生《迎亲调》、《美女梳妆》、《拜堂》、《大开门》等喜事曲牌的。事实表明,一方面,这些唢呐曲牌的产生离不开白族的民俗活动,而另一方面,婚丧嫁娶、红白喜事以及较大的传统节日,这些有许多人,甚至有成千上万的人参加的民俗活动,如果没有唢呐的演奏,也将会显得冷冷清清,毫无生气。
6 [7 ?  I3 p4 n3 g* K
9 X1 x0 e: m& G2 l5 x) [7 e    一方面,民俗生活和民俗活动是孕育产生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的土壤,唢呐音乐也正是依附于这种民俗活动土壤而生存下来,并经民间唢呐艺人不断加以创造、发展、流传而经久不衰;另一方面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高亢激昂的唢呐音乐又反过来给民俗活动以渲染,使其更加热烈、庄重,它们之间具有水乳交融的密切联系。 / B. d" h2 {- R+ c* U2 k( {

' n5 e. K+ m- ?/ v- t( Q& ?    4 民俗活动培育了历代唢呐艺人由于唢呐在传统节日和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占有一定的位置,从而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职业或半职业艺术造诣较深的唢呐艺人。尤其是,被誉为白族唢呐之乡的洱源县,有很多优秀的唢呐艺人,他们走村串乡,在长期的唢呐演奏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演奏经验,并通过他们不断的传承和再创作,丰富和发展了唢呐音乐。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群众文化活动的蓬勃发展及农村礼俗的改革,新的思想、新的风貌赋予传统民俗活动以新的内容和新的生机,促使民间唢呐艺术得到了进一步繁荣和发展。唢呐爱好者越来越多,演奏技巧亦有新的突破,演奏范围也远远超出了传统民俗活动的范围。唢呐在新的大型节日庆祝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大理州历届“三月街”等活动中,都要组织唢呐队到三月街和州政府所在地下关进行演奏,演奏队伍规模之大,令人耳目一新。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录制的白族传统唢呐曲磁带,它那丰富的表现力、高亢激昂、热烈奔放的音乐特色,深受广大群众欢迎。7 e6 T: |% M4 \3 }1 u, _$ k  [

& v6 h' U. e2 {. G8 g) e 2012041017062323.jpg
  {1 q; u- e! ?' ^5 l" G

8 J0 M& f8 @, P  E% P来自圈子: 原创歌词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万

积分

33

听众

1万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高级

积分
20529
good 发表于 2016-9-23 23:18:3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下民族风格不错!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4-12-26 21:10 , Processed in 0.847313 second(s), 9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