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先锋和实践反思 ; w! ?: Q( D" P! K4 Q , N) y# g( P3 p- k; |: d% e 在研究艺术人类学的过程中,我注意到当下中国艺术家的艺术城乡建设工作,并认为这是一个亟待加以人本探索的论题,就邀请了几位在这方面已经做出一定成就的艺术家参与我召集的“艺术人类学理论前沿研讨会”,这次研讨会首次在国内设立了艺术乡村建设专题,同时涉及城镇的艺术建设与改造。作为一个学术讨论话题,作为艺术社会实践的乡村和城镇艺术建设已经逐渐地引发了更多人的关注。人类学家为什么要关心艺术社会实践? ) I, S1 j. U$ b5 @ : M8 u# x/ |7 u3 T' X0 a 首先,艺术的先锋力量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因为人与其他动物的最大的区别是:人是唯一能够运用象征性思维的动物。由于具有象征性的思维,人们就可以运用象征性的手段,以与所要表达的意念并不同态的符号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而且从可以算作是人类的生活开始,人类就用象征性手段来表达他们认为最重要、最神圣的那些内容。在这些场合中,象征性手段多数是用载歌载舞、绚丽多彩的形式加以表现的。因此,可以说,人类生活一直伴随着艺术。且不论15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从19世纪中期开始,艺术在整个人类社会的变革中发挥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有很多艺术家以“先锋派”的观念和实践,以创新的形式给世人带来了一种新的视觉感受。) }0 X2 [( f6 s' p
6 g) |7 B& P2 b1 j0 \ 我们应当怎样去认识艺术的先锋力量以及它突破性的思维和实践呢?艺术家之所以成为艺术家,就要有他的独特性。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必须突破社会可能束缚人们的各种枷锁,力求打破人们对于既定艺术手法和形式的框架,摆脱社会既定思维和对于特定形式的认可,尝试突破既有的社会模式、程序规则。从这个角度说,真正可以称得上艺术的往往是能够走在多数人前面、发挥敏锐的感受力和杰出的表现力、敢于尝试、敢于打破常规的人。. T0 M; k. ?9 h
9 K% n! O/ K T3 C 与此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在社会文化的变革中,如果要让社会和文化有新的创新,就必须要有新的思维,必须突破原有的观念体系和知识框架,必须要对社会已经蔓延的“常识”进行反思和批判。这里的“常识”,指既定的思想框架和既定的方法路径。尽管这种思想框架和方法路径可能是人类智慧和实践的一种积累,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它很可能又变成了一种枷锁,限制和捆绑着人们的创造力。我们的反思、修正、突破和创新,都需要不断地去做各种各样的尝试。在这样的状况下,在世界各地的不同地方,艺术家和力求对于“常识”进行反思的人类学家,也许还有其他具有反思和批判情怀的社会科学家和人文学者,就开始了某种不谋而合的社会实践。目前在中国的乡村和城市,艺术家和社会文化学者已经在开始尝试各种各样的社会文化建设和改造。这种艺术社会实践,不仅改造了景观,创造了生活的新空间,更有可能影响或者将要影响人们生活的社会和文化,这必然会成为当代社会文化的重要创新之源。 9 o$ k. }+ V r. K4 W+ D' [) N4 m9 ?& k- ^# k
其次,在艺术作为先锋力量发挥作用时应当有不断的思考。在与社会文化紧密关联的艺术城乡建设不断发展的今天,艺术社会实践相关话题的探讨就显得尤为必要,甚至需要更深入的讨论。譬如,在艺术城乡建设实践中,如何看待当地村民和居民?除了艺术家发挥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之外,怎么认识村民和居民在艺术城乡建设中的作用?在艺术家充分发挥其独特艺术创造力的时候,怎样发现能够给予艺术家自身更多新刺激和新灵感的动力、发现新的艺术创造之源?如何在艺术社会实践中让当地村民和居民有更多的参与行动和更强的参与感?调动他们的主动性,使得艺术家们所开创或开展的艺术社会实践活动在启动以后能够慢慢地变成当地人自己的一种事业、一种营生。3 P8 w, L" R6 k. V0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