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A- U$ g) M3 S: W3 l' Y1 t二、民国时期(1911年至1949年):可称为淮海小戏的发展成长期。! B8 d \3 l- I! r5 q
7 U- `* K# Q7 \$ {8 P
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凡是文人参与戏曲活动的时期,是戏曲发展的黄金期,同时京剧的形成与发展是地方戏发展的一面镜子。清末民初,由于时局初荡、科举制度的废除,一批文人墨客放弃政治仕途与艺人们一起从事戏曲活动,人们今天还常说,没有齐如山、罗瘿公、陈墨香相助,哪有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的成功。到民国初期,京剧"四大名旦"的产生,使京剧进入到一个鼎盛时期。当时,淮海小戏也相应地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期,艺人们打破闭关自守,向京、徽剧演员学习,拜京、徽剧演员为师,与京、徽剧演员同台演出,一直到上世纪三十年代后期,由于宣传抗日的需要,抗日民主政府十分重视、关心淮海小戏,时任淮海行署主任李一氓亲自挑选演员的故事被传为佳话,新四军一批新文艺工作者积极主动的参与淮海小戏的创作与演出活动中去,并定期组织小戏艺人学习培训,使淮海小戏步入到一个健康的进步成长期。整个民国时期,淮海小戏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向京、徽剧学习,小戏借鉴于京剧的脸谱、服饰,在表演艺术上实现了一大跨越,趋向于程式化,改变了过去唱有余而表演不足的局面。二是在声腔艺术上,艺人们为追求声腔美,在女腔"二泛子"的基础上改革创新,产生了带有花腔的新调--"嗨嗨调"。尤其是在抗战期间,在党的新文艺工作者与小戏艺人们的共同合作下,在继承传统唱腔的基础上,吸收民歌"十劝郎"中美的旋律,在现代戏"柴米河畔"排演过程中,创作小戏新腔"好风光",使小戏女腔艺术又上了一个新的里程碑,"好风光"今天仍是淮海戏女腔的基本腔,并一直被观众认为是淮海戏中最美的声腔。三是小戏艺人的素质在党和抗日民主政府的关心培养下,产生了一次质的飞跃。不少小戏艺人都成为党的抗日宣传员、党的文艺工作者,有部分人员参加了革命,并为革命献出了生命。 " z o6 [$ Q% Q5 N三、建国后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为淮海戏快速发展成熟期。 * V4 d+ P" k7 m+ p; {- K k! k. G3 i+ D! {, f0 s# z5 v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文艺工作,给淮海小戏带来了发展的春天。小戏艺人们从旧社会的社会底层一下子变成社会主义新型文艺工作者,他们由过去长期流动性的地摊演出走向固定的舞台,这一根本性的转变,激发了艺人极大的热情。一九五四年,淮海小戏被江苏省文化厅正式定名为淮海戏;一九五六年,淮阴地区大众剧团正式改名为江苏省淮海剧团;一九五九年,淮海剧团演员谷广发作出江苏省劳动模范,赴京出席国庆十周年活动,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这不仅是谷广发个人的光环,更重要的是淮海戏这个剧种及全体演职人员的荣誉。到上世纪六十年中期,尽管受到了文革五年多停顿的影响,但从总体上讲,淮海戏仍然在快速发展并走向成熟,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这一个阶段,快速发展走向成熟的标志主要体现在如下三点。 - f( Z: \0 d0 T4 U) N! ?, _! O! Z1 s- B% Z1 k" I, g9 L
一是淮海戏演出机构、演出队伍不断壮大。建国后的五十年代,全省建立专业淮海剧团有十一个,相关市、县还都建立戏曲学校和淮海戏培训班,为淮海戏培养人才,地域范围内的乡镇,几乎每个乡镇都有淮海戏业余演出队伍,使淮海戏出现空前高涨。3 b7 D9 p* x5 X" ~. c5 [
) n( Z* N- a f5 z; }& }/ ~# B二是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在对传统戏改革继承的基础上,排演出一大批优秀现代题材的作品。如"拾稖头"、"小二黑结婚"、"姑嫂看画"、"海花"、"六塘河畔"、"儿女情"、"沙家浜"、"十里香"、"生死怨"、"果园风情"、"龙江颂·闸上风云"、"邻里之间"、"陈毅三会韩德勤"、"买猪卖猪"、"骆马湖传奇"、"柳叶儿"、"韩余娟"、"痴哥与傻妹"等等。* c. a$ J& M ?5 ]) z9 d5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