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大剧院音乐,山西省歌舞剧院民族乐团委约作曲家王丹红创作的民族管弦乐组曲《山西印象》首演。
& _+ A' L5 @* I+ X- H V- A' S6 K9 Z9 J( O* f' p
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作曲技法的结合,让这些大家原本耳熟能详的山西音调融入了“西方油画的色彩”。整个组曲共分9个乐章:《黄河之声天上来》、《妹妹好》、《小青马》、《开花调》、《乱弹声》、《绣楼情》、《走西口》、《归故里》、《晋风颂》。从雄浑到凄美,从磅礴到缠绵,从大气到温婉,整个作品的艺术水准极高,加之艺术家们的倾情演绎,道出了三晋儿女的款款深情和对乡土的眷恋。姜克美所演奏的板胡协奏曲《乱弹声》,与乐队时分时合、丝丝入扣。张列的执棒更是格外引人注目,他细致清晰、深沉而富有激情的指挥风格,让观众随着他的指挥手势进入美不胜收的山西好风光之中。
7 G N6 g0 r, m2 T; x
0 R+ x7 ~- Z& h# c) }, K3 p5 m: e7 I% h 一首作品救活一个团
1 A. W5 f1 }! o n$ I9 e; z0 N) l2 |. a4 {6 c& Z4 z- e4 J
大型民族管弦乐作品的创作向来不易,能创作出独具地方特色的里程碑式的作品更是难上加难。这第一“难”,便是难在约到合适的作曲家,唐建平和王丹红,恰好就是“对”的人。王丹红是一位深受中国传统音乐影响、又不失当代人审美取向的青年作曲家。当山西省歌舞剧院民族乐团团长刘牧找到二位时,说明了这部作品可能成为山西民族乐团生存下去的一个新希望,两位被感动了,随后便开始了紧张的采风、构思。( e" d' P4 {& |6 p F
{2 F$ l% _2 M0 c2 @' E6 U% w 2015年7月27日,王丹红领衔《山西印象》创作组参加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答辩,“当时我特别没底,竞争太激烈了。每年申报国家艺术基金的项目有上万个,最后只有几百个能被评上,淘汰率为90%左右。”当她陈述完作品的独特构思后,评委会已经被打动,而最后她又补充了一段话,彻底征服了评委。“我当时说,这些资金对于一个国家级院团来说可能根本不算什么,但山西民乐团建制只有38人,常年靠编外队伍坚持演出,太不容易了!我希望能为这些坚守的民乐人带去一丝温暖。”当《山西印象》申报成功的时候,王丹红兴奋难耐。
* S" G- E5 H. o9 O
5 V: {0 [% a7 J- } t, N! J 一次挑战成就一经典3 U$ N, w, T2 O2 w# m% [
& b' ~" e, X) g" q8 R$ ^
最初,王丹红接到任务,觉得简直不可能完成,因为山西的民乐太浩瀚,改编成功的作品也太多了。一年的设计构思、实地采风、提纲论证、曲谱撰写、乐队试奏、合成排练……其间经历的苦累太多太多,她把这种累称之为“像喝了山西的醋一样。”王丹红说,“《山西印象》是我所有创作作品中规模最大的一部,之前的作品最多的半个小时到40分钟,但这次是近90分钟。”/ I2 j/ X$ A# F" f2 F r. P
1 W/ q5 A+ t+ Q8 _) v 如果只听音乐不见人,估计很多人都难以把王丹红的音乐和她这个人挂上钩。这样一个声音轻柔、灵气逼人的80后创作者,呈现的作品却是大气磅礴、气宇轩昂的。面对自己的作品,王丹红充满自信:”不谦虚地说,我正在走自己的一条民乐创作路,听众一定会感觉亲切、温暖、惊喜。我相信《山西印象》会成为山西文化的一张新名片,希望它能伴随山西省歌舞剧院民族乐团走出山西,走向世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