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和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共同主办的“良辰美景-2016非遗演出季”日前在京落幕。! Q, C( c b, R- i) B: E
' Q: `1 r% e: }* a+ Z; T, r5 h4 h. ?
自2010年首届演出季举办以来,在文化遗产日举办古琴与昆曲专场音乐会,坚持传统、坚持经典,呈现古琴名家名曲,挖掘各地、各昆剧院团代表性剧目的“非遗演出季”已形成良好口碑,成为知名文化品牌。
" v6 x9 D; C2 g1 _
) I% N) Y p/ ^: g- @% q. i+ L 古琴名家献艺
# H- @% R" a" u, D" t: }. s( }2 K. Z$ q$ S
今年演出季的“泰山北斗:古琴名家名曲展演”邀请了吴钊、李祥霆、龚一、丁承运、姚公白、李凤云、赵家珍、戴晓莲8位琴家,其中6位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年龄最长的吴钊81岁,习琴70年;李祥霆、龚一、丁承运、姚公白均操缦60余年。能在一场音乐会中看到这么多当今古琴界的名家,听到他们拿手的经典琴曲,对于喜爱古琴的观众特别是琴友,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 |$ E& R$ C" [) x2 C/ k; S/ Q
, M' ~$ ]" Q3 o) v, D3 f! G 几位中青年琴家技艺炉火纯青,风格各有千秋。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会长田青评价:“弹古琴需要一些书卷气,几位中青年琴家在技术上已臻成熟,未来谁能走得更远要看内在文化底蕴的修炼与提升。”; J7 p- q0 |$ ]0 z& B
) w8 c4 @" h: H) Q) J
此外,古琴界的两对神仙眷侣——王建欣与李凤云的琴箫合奏,丁承运与付丽娜的琴瑟和鸣,让演出更加多彩。
, c+ E% z9 e/ x- l, `: [' ]/ O; E6 H. N, e' f1 B4 i+ p
强大的演出阵容带来强大的票房号召力。古琴演出场场爆满,一票难求。
/ |/ `- ~) q( g+ B" X' n* c+ ~
% \6 T% ]! G( Y p( _. p 如今,古琴越来越“热”,这出乎不少琴家的意料。1956年,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在全国做了一个调查,当时中国有6亿人口,但是弹古琴的不足百人,传承式微。2003年,古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短短十几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学古琴的人呈几何级数增长,各地琴馆数量激增。表面的热闹繁荣之下却隐藏着危机:经济利益驱使下,古琴培训出现了各种乱象;短短5年间,曾登上“非遗演出季”舞台的3位古琴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离世。由此可见,古琴需要踏实和精髓传承。“过去,古琴进校园、进社区,重点是进行古琴的普及宣传,今后还要考虑如何去除泡沫化,推进古琴的实质性保护与传承。”田青说。
( k8 ^8 U0 o2 j7 W* `/ h3 P: Y
: Q5 F. i7 {( w: [ 昆剧丑行耀眼# v* O3 t; a" G1 A4 p$ z/ A# c
9 ~) X" I" _; c5 }. w, m 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是此次演出季“南昆正宗:昆剧名家经典展演”的担纲剧团,其行当齐全、功底扎实,具有鲜明的南昆艺术风格。李鸿良、孔爱萍、张军、龚隐雷、顾骏、计韶清、孙海蛟等屡获各种奖项的当家演员悉数亮相。演出剧目经过精心选定,《西厢记》、《幽闺记》、《牡丹亭》、《鲛绡记》、《钗钏记》、《燕子笺》等传奇经典中的16出经典折子戏的演出,体现了剧团传承的“传”字辈艺术家的艺术精神和唱作规范。
+ X% M# t! P1 G) v2 b7 ?' w2 T: g+ S! s% A' |' x6 B2 y$ C+ v
2015年的“非遗演出季”中,侯少奎等艺术家将观众带入“大江东去浪千叠、光灿烂剑如寒星”的昆曲世界;今年,嬉笑怒骂的丑行格外耀眼。被誉为“江南第一丑”的李鸿良演出3出拿手折子戏,用细腻传神、诙谐夸张的表演征服了观众。李鸿良自身功底扎实,唱念做打样样过硬,他用道地的苏白、规范的招式、自然巧妙又恰到好处的插科打诨,加上与搭档的默契配合,将张文远、法聪、詹爱娟这些戏曲人物塑造得生动逼真,引得现场阵阵笑声。
& v$ K1 _8 ~, C& x% f, k! \1 X7 P Z
传统上,昆曲演出不用话筒,全凭人声。今年在恭王府大戏楼的演出延续了这样的传统。在演员习惯于各种扩音设备的今天,“不插电”演出对演员是一种考验。几场演出下来,明显感觉李鸿良等老一代演员基本功之扎实,而某些年轻演员的声音则被淹没在伴奏乐声中,唱功有待加强。
. X2 \/ S7 t O B8 [
& p ~2 e8 I9 x0 F3 }, T9 A( B3 \ 中国戏曲的观赏模式与西方有很大不同。在西方,欣赏戏剧、音乐会时,演员与观众的互动发生在演出的每一场、每一幕之后,演出过程中要保持绝对的安静。而中国的戏曲则不同,演员与观众的交流发生在整个演出过程中,是一种台上台下的互动共鸣。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中,懂行的观众与演员的互动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遗憾的是,此次演出季中,这样的观众明显罕见,台上台下交流受阻。所以,在今后对昆曲艺术的保护与传承中,除了对传统剧目进行挖掘、培养传承人外,对观众进行引导,重新培育昆曲的合格观众群也应受到重视。$ n, A4 p6 O+ e2 i/ q
, k8 k k/ N( V6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