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3 l/ S/ P8 j( j! m* @1 s6 a3 _' H
: l( \4 F! Y9 E( L- w; q! H20世纪20年代对于音乐家来说是幸运的,但是也许对于今后的音乐发展带来了不幸——在这个时候,便进入了点声录音时代。电声录音的优势首先在于可以把声音更加真实地录制和还原,早期电声录音的频率响应范围从原先声学录音的200-2000赫兹拓展到了大约100-8000赫兹。而以1945年Decca公司的full frequency-range recording FFRR技术为代表的技术的运用,将频率的上限又进一步提升到了14,000赫兹,已接近了人耳的极限,更多的高频泛音能够被录制下来,大大改进了录音的效果。与此同时,出现了一批伟大的人物——录音师和制作人——音乐背后的精灵。9 k4 S) E- M# i; [, T/ O
2 [: O) ]$ P z* Z6 D+ Q% F
w) m+ \4 ]: c6 T& ^* J' }- n& Z8 k! E* p
·我只能说:唱片又是一门艺术3 [: ^7 Z9 i: q% Y
% p! Q1 q) b% z9 P$ L- T, P
“录音师录的好”和“这张唱片音效很好”并不是简简单的一回事。可能有些录音音效并不好,但是作为一种录音技术上的突破已经相当成功,比如拉赫玛尼诺夫在1929年4月录制的第二协奏曲和1924年时候比较,由于应用了电气录音技术产生了根本性变化。一张可以在拿索斯公司出版的伟大钢琴家系列中找到,另外一个可以在拉赫的RCA10cd录音集中找到。
: J+ D+ h5 H* D2 e9 a# B8 B! P
. M& b* _4 A. s! w+ [. r9 F; L
唱片内播放出的旋律并不等同于音乐家现场所演奏的出的音乐。就像伟大的录音师和制作人约翰·库尔肖所言:当记录下来的演奏,必须以独立的艺术形态传之于世!换句话说——一个优秀的录音师的录音理念并不是要表现出百分之百的现场为前提,而是以创造一种独立的艺术形态为使命。可以通过留下的很丰富的录音看出各大公司的头牌录音师大多数依然是我行我素,只录他自己喜欢的声音。最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就是RCA的录音师Crawford(克拉福德)一生浸淫在波士顿音乐厅中,录音时,将前排座椅拆除,给波士顿音乐厅这个录音师杀手增加了几分人情味道。
3 p/ n% ~* O# v- j
4 J3 _% A% _* s- z& i9 \5 X0 m8 Q3 ]1 y# ]- B$ |
而且还孕育出了很多经典组合,笔者不妨举两个例子——Charles Gerhardt(查尔斯·盖哈特)+威尔金森+皇家爱乐的金三角组合。很具有代表意义的唱片便是有chandos公司出版的厄尔·怀尔德和霍伦斯坦录制的拉赫玛尼诺夫钢琴协奏曲。还有一个很出名的组合就是莱顿+莱纳+芝加哥交响乐团。
$ m5 U, r, y) x8 T
4 W2 P) a" g* ~2 d8 A; \3 {, M! t/ Q, L5 b$ k. u
# E0 L _6 Z& F/ n& h' P·两家伟大的公司
7 V' m( E1 }5 a! z/ F$ k9 O0 }4 X0 c! I$ A6 z+ W8 U
Mercury 以三支麦克风录音的Living Presence 出现于1955年,展现Robert Eberenz(埃尔本次)与C.R.Fine两位录音师不错的技艺;RCA 两支麦克风的Living Presence 体声录音早了一年,在1954年完成,也成就有一位传奇的Lewis Layton(莱顿);而EMI 则有Christopher(克里斯托弗·派克)风光一时;Decca方面,威尔金森(KennethWilkinson)领军的录音小组在这段期间更为世人留下难以记数的瑰宝。) C' m3 d7 m1 e2 \7 D n. r. \3 B
w# x) B% {( t* D& B
在众多的古典音乐录音公司中,有两家公司是不得不提的,因为他们一直走在了世界录音技术的前列。
0 z- \5 L5 m% f/ Z' f/ O7 C* H: M4 c% k/ P6 e8 V9 D, T/ h
第一个就是著名的RCA公司,可以说是称霸一时,但是由于后来的运足和保守,不得不向包含传统的郁金香黄标低头。RCA著名录音师J.A. MITCHELL(J.A.米切尔)曾经使用透明且音乐性高的真空管器材录音,加上最少的麦克风配合音响性佳的厅堂,造就了录音史上的黄金时代。
: O8 F' ?) i3 ~. H0 g, S
" n: Z4 `4 A! _/ c0 z/ n8 n7 l2 F3 r: u. u% |. b; k* F! f6 `
在1958年,RCA推出了最具跨时代意义的唱片系列——LIVING STEREO。最具代表意义的便是Layton(莱顿)和Chase(蔡斯)。到了70年代,另外一位录音师走进了我们的视线——Paul Goodman(保罗·古特曼)。而这几位录音师的都拥有一些共同特点,从而构成了“黄金录音年代”。早期的立体声还是新科技,令录音师不能利用先进设备偷懒,只能凭借自身艺术修养和技术功底进行制作。录音师往往仅利用2到3支麦克风进行实地收录,中间不经任何处理,便能录下指挥所要得音色,这种“不役于物”的制作态度在今天的新辈录音师身上已很难见到。RCA早期的立体声录音采用的设备包括RCA专利的RT-21四分之一英寸两轨录音机,每一轨各用一个单声道混音控制,分别控制Neumann U-47 cardioid与M-49/50无指向性麦克风,监听音箱是RCA自己开发的两路扬声器(低音单元有15寸)。1956起,RCA改用三轨录音机,使用Ampex 300的1/2英寸磁带录音座,所有的放大器与电子设备当然都是电子管制品。RCA的立体声录音以贝尔实验室所研究的麦克风摆位法为主(该实验室从30年代起就开始研究立体声录音,指挥家斯托科夫斯基也是试验的对象),视不同音乐的需要而使用2支或3支麦克风。当时RCA的录音师认为用两支麦克风可以模拟人耳听到的三维空间感,第三支麦克风则用来捕捉现场与乐器的细节。反观现在的古典录音,使用麦克风的数量越来越多,有时甚至多达几十支,经过混音,临场感便打了不少折扣。这就是RCA当年的老录音没有“罐头味”,听起来鲜活,迷人的一大秘密。
/ b* H& l% N7 p& E- B
F4 Z) l' L1 P" b) a第二家就是出名的DECCA公司
0 C n8 r: Q) t+ A9 I: v/ I% d0 K5 Q" X
: m% P# z" S. dDECCA公司在战前,就曾经为英国皇家海军录制声纳,后来逐渐涉足艺术录音。而在DECCA公司发展岁月中——威尔金森和库尔肖的组合,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还有他们的——Decca Tree录音。基本上所有54年之后出版的DECCA公司唱片的label上都会有ffrr标志。
" t& u* c& l1 e0 B( D9 J7 @ {
1 y8 I- r7 w R/ E
# J1 n0 r' d; L; _8 p5 G* decca Tree这种不可思议的麦克风擉设方式,是在指挥的稍后方,架设一支高约三公尺的T 型麦克风架(位置有点像三角形),然后在每一末端各挂一独立的无指向性麦克风,当时所采用的以Nenmann 的KM-53 及KM-56 为主(目前新的Decca Tree已经改用修改过的Nenmann M50S),而第一张利用Decca Tree方式的录音是1953年11月4 日在West Hampstead录音室为轻音乐录制的唱片。威尔金森在Decca Tree之外,还特别擅长运用定点麦克风( Spot-Mikes ),通常是两支摆在木管乐器上方,作特别补位(Outriggers),另外两支则摆在定音鼓、小鼓或管弦乐后排的其它桨器上。这幺一来减低了Decca Tree中音域的过强,而且又加强了中间定位的精确度与清晰度。
: c8 h* J) N4 Z6 }6 v7 D9 }, Q3 G5 m& y+ }
相比于克拉福德钟爱的波士顿音乐厅,威尔金森所青睐的英国伦敦的金斯维音乐厅和沃森穆斯托大厅(Walthamstow Hall,位于伦敦近郊)效果更佳出色。* W: j: J; S1 S2 b3 w7 P& j. a
& y9 `& F4 |3 c* `2 Y% o. e6 N% A
, Z; H5 r3 f) a! M4 T+ _0 \' }" |9 v后记
0 B! n4 n0 l0 ^9 F4 y # b0 n+ K$ G$ Z0 z: q
由于时间关系,很多伟大的录音师的详细信息,比如录音方式,录音地点的选择以及相应唱片的介绍会有时间的时候加入这个文章之中。暂时列出几大公司的很有名的一些录音师:
# h" C& Y7 J; c- |
# G% ?6 ^: H/ Z! m( BDECCA公司:8 y, x) Q# c$ y4 ^! \) q
/ W2 C F" m' T4 X' f. \- K6 V2 y
Stanley Goodall(斯坦利 古多尔)、Simon Eadon(西蒙 伊登)、John Dunkerley(约翰邓克利)、Kenneth Wilkinson(肯尼恩 威尔金森)、James Brown(詹姆斯布朗)、Arthur Lillie(阿瑟 利利)、Arthur Bannister(阿瑟 班尼斯特)、. y) s5 C4 Q6 U' K
' k6 V8 ]; ~$ ARCA公司:' \& i+ A. Z; y2 ], Z
1 A3 y" F* N4 N' D7 d9 d9 q7 P5 J
Lewis Layton(刘易斯 莱顿)、John Crawford(约翰 克劳福德)、John Norman(约翰 诺曼)、Leslie Chase(莱斯利 察斯)、Robert Simpson(罗伯特 辛普森)
. {1 T% {0 Z/ M/ x8 |
8 ]# t2 `) a* Z r0 W: q% K7 J" MDG公司:: m. U( T! l9 N! `+ W) @$ ^2 y! c* X8 E
7 H: O4 n ?, a! K: x% Q. n
Helmut Burk(赫尔穆特 伯克 )、Günter Hermanns(冈特 赫尔曼斯)、Heinz Wildhagen(海因茨 怀尔德哈根)、Klaus Scheibe(克劳斯 谢伯)、Klaus Hiemann(克劳斯 希曼)、Ulrich Vette(乌尔里克 维特)、Karl-August Naegler(卡尔-奥古斯特 内格勒)
) e7 U5 U7 D2 ~! h3 [/ b
0 g3 W8 U9 W! G; z" Z3 y* O6 p1 ]! }6 d4 a+ z# L. m. x
EMI公司:5 }9 o1 d2 D2 @
7 O& a1 n% q+ h3 U
Christopher Parker(克里斯托弗 派克)
, `, |5 A5 c2 _& a! S/ F9 }; Z4 S
/ ]0 l2 q/ B7 ]% S" N' f1 T, I4 D8 Y+ b# E/ w0 u8 I% Q8 b
水星&飞利浦公司:1 e& m2 U, v, m5 W$ f
$ ]" @9 R$ n$ m6 X4 SOnno Scholtze(肖尔茨),Robert Eberenz(罗伯特 艾比莱茵茨)
* j4 Z5 H" D, G" K' z4 w) v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