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909|回复: 0

[名家特写] “坡芽歌书” 从云南唱响世界

[复制链接]

2万

积分

19

听众

1万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高级

积分
26504
anxin 发表于 2016-8-11 07: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云南坡芽歌书合唱团在俄罗斯索契举行的第九届世界合唱比赛获得无伴奏民谣组别冠军赛的金奖。) ~( b: X, |. d6 N5 y# H% g

% p/ A7 v: t8 L7 e: z5 |  坡芽歌书合唱团以细腻、柔美、恬静的演唱风格和自然、纯朴的表演形式为特点,形象地展现壮族独特的民风民俗和悠然的生活状态。在演出中,他们没有配乐,完全以多声部纯声乐清唱,一些曲目中配有简单的动作、道具及“土乐器”——木鱼、竹竿、碗等。合唱团的亮相,让世界更多人聆听到了流动的“坡芽歌书”。
2 M* b2 k' c+ W8 c: ]" x
# T* g5 h: P* x( }$ {! O* K8 ~! N- q$ i  现代语言破解民歌密码
5 N* V9 @: F& h1 a' F2 ]' B8 J1 \2 m' b! ?4 ?. ?- W
  一块宽1尺、长2尺余的土布,用仙人掌汁液绘成一寸大小的月、星、树、稻叶、犁、斧、禽、马、人、衣、鸟笼等81个物象符号,这块被当地人称为“布瓦吩”的土布,就是被列入国家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云南省富宁县壮族“坡芽歌书”。这些图画是根据每首歌中用以表情达意的主要物象绘制而成,传承的老艺人可以根据它约定俗成的特定涵义演唱整首山歌。“布瓦吩”上的每一个图案代表一首固定的山歌。
$ H5 x+ a) l' h0 C
! O2 c, `$ S( k9 o' n" h  作曲家刘晓耕第一次听到坡芽歌书的演唱,歌声委婉、走心的感觉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了让坡芽歌书延续生命力和加大传播的范围,刘晓耕与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教授叶明菊、云南艺术学院副教授吴渝林、云南艺术学院作曲系教授业原一共四位专家,在原来坡芽歌书单声部演唱的基础上,进行多声部的重新编配。一开始他们的编排遇到争议:民族、原生态多声部的作品,改成多声部的合唱形式,会不会被异化、西洋化?曾成功创作多部民族合唱作品的刘晓耕在编配少数民族音乐作品时一直坚持一个原则:移步不换形,改编的步子要迈开,但是原形不能改,本着求真求变的目标,保留作品原有的民族基因。在编配坡芽歌书合唱作品的几年时间里,他们尝试了许多方法,也失败了多次。最后,几位专家发现,如果纯粹用学院派的方法,会破坏其原有的基因,难度在于既要保持作品中最好的民族基因,又要把合唱的基因放进去。在无数次的修改后,专家组找到了一个方法:为坡芽歌书量身定做一个特殊的和声体系,这种和声从他们的语言、歌唱腔体中来,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假声的混搭及两者非常自然的转换,不是单声部的真假声转换,而是四个声部真假声同时“挂”,实现同时的转换,出来的和声效果很纯、很天然,特别美。- n& o: u) v$ @& D: k' a

) d( k' e) K% ~2 K  刘晓耕表示,民歌改编要“裂变”,在原来“细胞”基础上,变出一个好的、新的“细胞”,而不是一个“坏细胞”。过去对民歌改编的方法比较简单,要么在民歌基础上生硬加一个和声,要么是把民歌肢解,抛弃了少数民族的母语。演唱坡芽歌书的语言是壮语,如果把语言拿掉了,就不再是那个味道了。作曲家要做的,是用现代音乐语言,破解、整合这些民族“密码”,让它们流传得更远、更久。
4 X$ i% h7 n& Y! F+ m, ^6 S( u
% \/ k9 @0 j( o* j2 Z' L  山歌队唱出民歌新希望
( Y8 @, u) l. u; o6 b3 Y( i! M  C4 d+ f9 H7 w
  最早坡芽歌书的传播是老艺人“口传心授”,坡芽歌书珍贵资料被发现后,云南文山州富宁县成立了6名队员的“百越组合”进行演唱。2009年,文山州委宣传部将原来百越组合的6名队员增为10名,取名“坡芽组合”,即后来的坡芽歌书山歌队。
' ^) F- l+ L( s# _; y1 L$ r& C
7 {$ X2 X4 l! Z, d, }  2011年,“中国富宁壮族坡芽歌书”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随后“坡芽歌书山歌队”扩展组建为“坡芽歌书合唱团”,面向全县公开海选合唱团员,报考者有工人、农民、教师、商人……经过海选和不断打磨,如今的坡芽歌书合唱团是一支26人的合唱队伍,合唱队员们既跟着老艺人学习传统唱腔,也在专业作曲家、合唱指挥的指导下进行和声训练。以合唱形式演绎的坡芽情歌,虽然还是山歌的调子,却有了和声的元素,更有层次、更丰富,音乐的张力和感染力更强,舞台表现力更完美。- f  O' |5 ~. [! X) C* L' R

) n* c& ]0 Z, V. F% D! Q  与坡芽歌书合唱团共同奋战六年的刘晓耕说:“类似坡芽歌书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留、传承,走合唱的路子会更有效,因为单声音乐的传播力远远不如多声部音乐。如果单靠老艺人的传承,很多民间音乐是无法走得更长更远,如果在合理基础上把它改编成多声部的合唱,青年人喜欢,传播的人也更多,范围更广。”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5-10-6 14:51 , Processed in 0.105245 second(s), 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