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一”前夕,我有幸被邀在人民大会堂观看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音乐会《信念永恒》。
7 A6 j& N8 O4 Y! s0 i2 c- d- J5 {0 n+ K
这场由中宣部、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北京市委、市政府主办的音乐会大气磅礴,感人肺腑,有极强的震撼力。
( b& r. N4 F7 Q3 T' q" f# W5 J) d
- F& \% [# i* n6 @7 e& G$ A 我非常欣赏这场音乐会的两大支柱:交响乐团和合唱团。在人民大会堂举办这样隆重而又喜庆的纪念音乐会是应该有这种大手笔的,更何况是“超级编制”的中国交响乐团和由国家级六大艺术院团的300多位合唱精英们以及近80名颇有“合唱资历”的少年们组成的合唱团来担当的。音乐会开始时,《红旗颂》庄严、厚重的音乐就把人们的思绪带入了中国共产党95年来波澜壮阔的历史记忆中。当辉煌的主题把乐曲推向高潮时,那满怀激情的朗诵也一同撞击着人们的心扉:“朋友,还有短短5年时光,党就要带领我们走进第一个百年绚烂的春季……你为我们开天辟地,我们有你顶天立地!”1 \: I. j4 f9 k8 k k# w
/ b) P8 ?7 x$ i 《保卫黄河》、《延安颂》、《光荣与梦想》等合唱曲是许多音乐会经常演唱的曲目,但在这场音乐会有着特别的意义,这些合唱作品诉说着曾经的历史年代以及历史事件,在我们的脑海里鲜活地再现。- _' w3 C1 c: v! C6 q- R% l
0 Q: p$ l# N- m: W6 V
我不能不为这个庞大的合唱团点个赞!不论是在大合唱里还是作为合唱伴唱,300多人的声音是那么的浑然天成,音色之干净、清澈,各声部间之均衡、协调,力度把控得恰到好处,极大地提高了每一首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4 ^" l/ R/ x) Q
5 i2 t' I# H m5 u* v: I! r! l
当然这些都离不开这场音乐会的灵魂人物——著名指挥家陈燮阳。站在指挥台上的他像指挥千军万马的统帅一样,将人民大会堂舞台上庞大的交响乐团和近300余人的合唱团尽收在掌控之中。他的独特气质和恢宏气魄以及他对每一个作品的细微处理都能通过他的指挥棒和形体的律动把全体观众带入到这场《信念永恒》音乐会的气场里来。
% a; a8 V. p' j1 \& `; a& L* d- {. f, l9 I' U$ T
尽管音乐会的曲目几乎都是观众耳熟能详的,但艺术家们满怀深情的精湛表演还是激起了全场观众们雷鸣般的掌声,情到深处时不少观众干脆就和着艺术家唱了起来,这些动人的场面一下子把以往那种台上是演员台下是观众的格局改变了,变成了全场几千人同庆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的大联欢!
) ]0 b* ]& r6 e7 g% m/ f! ^" I. R
在歌曲《唱支山歌给党听》的前奏中走上台的是深受人们喜爱的才旦卓玛和藏族青年歌唱家索朗旺姆。
, q0 Z2 \' Q* u3 J* c5 X: Q( Q
9 L. s. ^5 g' c, T* N 《唱支山歌给党听》这首歌几乎就是为才旦卓玛“量身定制”的,因为她的歌声和她的人生就是一部被压迫、被奴役的人民在党的光辉照耀下翻身得解放,当家做主人的历史存照。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音乐会上由才旦卓玛演唱她已经唱了53年的这首歌时,台上台下所涌现的群情激昂、热血沸腾的动人场面会久久地留在我们的脑海里。+ h( U3 F5 a( _2 {
, u' M0 E m4 i- T: Z
《我们走在大路上》是沈阳音乐学院劫夫老院长上世纪60年代初的作品,在那个特殊困难的年代里,这首歌曾激励着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大道上“向前进,向前进,革命气势不可阻挡,向前进,向前进,朝着胜利的方向”。当年我正在沈阳音乐学院进修,有幸参加了《劫夫音乐会》并担任了这首合唱的手风琴伴奏。此后我还背着手风琴和几个同学多次去工厂教唱这首歌呢。今天,当《我们走在大路上》在人民大会堂唱响时,那气势豪迈、铿锵有力的歌声,让我的眼泪不禁夺眶而出。当我们党走过了95个不平凡的岁月后,全国人民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以更加坚定的步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时,《我们走在大路上》的歌声会一直鼓舞和陪伴着我们。
7 Z8 S) v- @3 [) J( H) H$ |, d# ]1 C7 e0 f8 V) d) W9 z
音乐会中的《天下乡亲》是一首新歌,但它的歌词却深深打动了我。这首由著名词作家王晓岭等四人创作的《天下乡亲》是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继《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后的又一力作《西柏坡组歌——人间正道是沧桑》中的一首,歌词中有几句注定会成为经典的:“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军装,最后一碗米用来做军粮,最后的老棉袄盖在了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他到战场……天下乡亲亲如爹娘,养育之恩不能忘,高天厚土永不忘!”
3 b" D2 O- ]4 O# O& a4 b4 c! N8 W! V$ f: o* l, U2 \
我最早看到这首歌词时就被它深深打动了,这次在人民大会堂的音乐会上我又听到了这首《天下乡亲》。那宏大的场面,那激动人心的歌声,一下子就使我想起了1965年我们中央歌舞团农村文化工作队去河北省平山县的情景,特别是舞台大屏幕上老妈妈的形象让我的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我们在西柏坡、南岗、南滚龙沟等地为革命老区人民慰问演出了有3个多月,还在下盘松见到了被全军誉为“子弟兵的母亲”的戎冠秀老妈妈,同她老人家一起下地劳动,一起唠家常,分别的那天我们已经像亲人那般难舍难分,戎妈妈慈祥的面容至今仍留在脑子里。《天下乡亲》的几句歌词中所描绘的缝军装、做军粮、救护伤病员、送儿上战场等许多动人的事迹可以说都发生在戎妈妈身上。上世纪60年代战友文工团就曾上演话剧《槐树庄》,而且还拍摄了同名电影,它的人物原型也是戎冠秀老妈妈。当然,这些动人的事迹在战争的年代里是处处都会出现的,就像我曾经采访过的革命老区沂蒙山支前五姐妹也是这样的“天下乡亲”。这就是我为什么会格外喜爱这首歌,以至于在音乐会现场有点“情绪失控”的原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