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届孔子学院国际音乐夏令营暨首届孔子学院艺术节观察% @+ n2 F3 U2 w; d: W
) z2 l/ j7 X4 B" E+ a9 u- q/ { 仲夏之夜,中央音乐学院琴房楼演奏厅响起极具穿透性的原生态侗族大歌《蝉之歌》,来自五大洲的师生携手合唱,让在场的观众发出由衷赞叹。6月24日至7月7日连续14天的第三届孔子学院国际音乐夏令营暨首届孔子学院艺术节在京闭幕。来自肯尼亚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的学生樱桃和来自丹麦、韩国、加拿大等国孔子学院的40余名学生一起,在北京和湖南度过了两周生动而丰富的音乐文化之旅。
% e+ Y8 {/ X: e3 C% [) M |* z+ n0 q/ Y0 P6 X) h
拓展版图,邀约更多同行人2 q C% g+ Z3 A
/ u1 Y6 J+ W+ j: ^+ e, X0 ?0 X 丹麦皇家音乐学院手风琴演奏专业的博士荷西此次随国际音乐夏令营前往湖南湘西学习了中国侗族的芦笙舞和侗族经典民歌后,更加爱上了中国民族音乐。此次来中国之前,荷西已经学习了9个多月的古筝,而通过此次“浸润式”的实地生活与学习,他真切地感受到中国的民族音乐和文化的神奇,他特别谈到回国后将继续学习古筝,也希望能够弹奏出更多的曲子。“我喜欢湖南,吃到了很棒的湖南菜。”樱桃也兴奋地谈到,“我非常喜欢中国音乐,也并不觉得中国歌曲陌生。”7 t, X& j. n1 I( Y, n6 H& y9 J
- ~+ \7 E) e+ y/ d4 I9 \5 F “从第一届的只有两个国家参与,到第二届的四个国家同行,再到这一届有五大洲的五个国家学子们携手,我们的活动在不断地拓展版图,也希望将世界各国更多热爱音乐文化的学生们邀请到中国来,不仅是体验,更是分享对于音乐的话题和感受,并把你们对于中国文化的回忆带回家,带给你们身边的家人朋友们。”这是此次项目的艺术总监、“中外音乐文化交流与体验”基地及音乐孔子学院办公室主任刘月宁教授对每一位参与夏令营营员们的寄语。2014年、2015年,在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的支持下,中央音乐学院分别举办了北京-天津和北京-云南两届孔子学院国际音乐夏令营,邀请多所孔子学院的60余名学员及带队老师,围绕“中国音乐文化”的主题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交流活动,也使孔子学院国际音乐夏令营成为海外孔子学院及国内外音乐界、教育界享有良好口碑的精品项目。
h( F5 _, u% A4 Y3 r; D
0 x( k* n4 H- B: x 深扎土地,从欣赏者成为参与者
4 X: o8 {+ N( ~6 s
4 W0 S, }8 _2 U8 s, U7 U( F 夏令营开办三年来,特别注重田野调查和深扎土地的一系列实践学习。第二届夏令营选择了少数民族音乐资源格外丰富的云南,来自美国、丹麦和匈牙利的三十多位青年学生分别学习了古琴、扬琴、二胡、琵琶、葫芦丝、竹笛等中国乐器,这些营员大都领悟能力强且大多有音乐基础,学过乐器或声乐,所以学习中国的乐器和民歌非常快,经过5次课的学习,再加上利用空闲时间的练习,不少营员演奏起中国乐器就已经是韵味十足。第三届夏令营暨艺术节安排了一周的湖南之旅,他们来到了湖南怀化,分别去往新晃、芷江侗族自治县,前往凤凰、吉首,在古城、苗寨充分体验少数民族民间艺术。, S# ^+ o% x; B, `; W
& o2 c6 V7 W. ]7 o3 p
“来北京参加夏令营之前,我们做了很多准备工作,但是当我们真正来到这片土地,真正接触到中国的艺术和文化,还是被震惊了。”加拿大卡尔顿大学孔子学院带队老师詹姆斯-怀特教授在谈到这次夏令营时不无感慨地表示,“对于我们五洲师生来说,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音乐旅行,更加深了我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通过这次在湖南进行的交互式的田野考察,我相信我们都由中国音乐的欣赏者成为了参与者。”
: J3 g- Z/ N0 _8 l# v" d& q, j% M, b$ U3 w$ f% J/ T
除了音乐,主办方还为营员们安排了多场有关中国书法、中国戏曲以及中国传统乐器体验学习的工作坊。来自韩国白石艺术大学的营员们更是兴奋地组建了聊天群,向在韩国的朋友们分享中国文化以及他们在中国的所见所闻,通过两周的观察,他们都更感同身受中国社会的迅猛发展以及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希望以音乐为载体,用艺术的形式温柔而有力量地展示中国文化,以丰富多彩的艺术去生动地影响世界。”中央音乐学院党委书记郭淑兰表示。: w7 o7 V/ [- K& x
7 f | w1 Q( T! W4 w+ s
头脑风暴,拓宽思路引向深入
, \/ B$ q& R% c# j9 ~7 q( U
! B1 |& t% E1 `) u2 [ 与前两届相比,今年的夏令营暨艺术节有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拓展。是营员人数和参与国家的拓展,是由单一音乐领域到包括戏剧、舞蹈等多项领域艺术的拓展。交流、体验、融合、互动……更丰富立体的形式交互进行。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夏令营增设了“音乐-文化-世界”的中外师生联谊座谈活动,围绕世界音乐文化“同”与“不同”开展充分的交流,不但拓宽了思路,更将音乐交流的话题引向深入,堪称一次艺术的“头脑风暴”。
, ]1 F7 A: L* \1 |% }4 X1 R# L# `/ ~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资深教授陈自明也是世界民族音乐专家,他特别谈到中国在学习欧洲古典音乐以及音乐融合方面做得较好,但对本民族传统音乐的保护传承还有很多提升的空间。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教授刘育熙是一位小提琴演奏家,他的伯父是著名音乐家刘天华,他谈到自己在中外音乐交流中的感受,“外国人评价中国作品的音乐会经常用这样几个词——美、诗意、精炼,这些也正是我们需要坚守和传扬的,文化需要‘化’的力量。”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教授田再励是一位二胡演奏家,他表示,“希望世界上更多的人能够像这次夏令营一样,深入进去,慢慢地坐下来,理解中国音乐、中国文化”。《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副主编高拂晓认为当今的音乐文化交流不是太多而是很不够,他认为“兴趣”“信仰”“知识”和“情感”是音乐交流的最重要元素,并认为这应该成为一种共识,以兴趣为纽带,以知识为背景,用共通的情感坚守真、善、美的信仰。) w6 t4 U' n4 T0 u
2 ?. v, T7 i+ R: U: e$ }
“我们以往总说要‘中国文化走出去’、‘增强文化软实力’,但文化的推广需要一个具体的载体。现在,我们做的就是用音乐作为文化载体,把中国的文化推出去,把世界的文化请进来。”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俞峰表示,“未来,中央音乐学院将继续同国家汉办合作,在世界各国建设更多的音乐孔子学院。同时,我们也在编写音乐方面的教材,让中国音乐国际教育更专业、更系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