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卡拉扬加柏林爱乐永远是信心的保证
% A9 }2 I* ]- W
7 o9 y% @2 k5 b 也来谈谈卡拉扬
: V# o" R. F7 x& Q& L% {! M
1 p2 g8 K0 c, P3 \: `% _2 r1 F! _ 我最早接触古典音乐就是从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演奏的许多作品开始的。记得最先听的是贝多芬交响曲全集(60年代录音),然后再旁及其他许多管弦乐作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卡拉扬在我心中简直就像是神一样的人物。然而。随着接触的指挥和作品越来越多,我对卡拉扬的崇拜之情逐渐开始发生变化。. Q* t: K# P2 j5 X {/ t7 e: X
+ P0 Y. x5 c! W) ^; l 另一类指挥则认为:音乐超越乐谱。乐谱固然重要,但音乐并不只是乐谱上的标记。这就好比说:文本固然重要,但意义却存在于字里行间。不仅如此,音乐与文本(包括文字和绘画)存在很大的不同,即音乐是performing art(表演艺术),乐谱本身并非音乐,甚至可以说乐谱仅仅是指向“音乐构想”的一种标记,指挥有必要甚至有责任来完成对音乐的最终诠释。这一类指挥以富特文格勒(Furtwangler)为代表,而富氏指挥风格在当代的精神继承者则以巴伦博依姆(Barenboim)为代表。一旦真正深入到富特文格勒的指挥艺术中去就能体会到,他的诠释是完全意义上的再创作,往往带给人崇高的精神启示和宗教般的超越体验。/ S, w3 p+ e& N! u1 Z. [6 @2 p8 }% a
4 f8 N4 B" H! w 以托斯卡尼尼为代表的第一类指挥,其风格的外在特征是:追求客观表现,强调忠实于乐谱,摒弃一切无谓的主观因素的干扰。这一类指挥(或称“客观理性”风格的指挥)倾向于认为:音乐就是乐谱,乐谱就是音乐。他们反对一切 “主观外加的“ 所谓感情和精神理念。这类指挥在历史上最大的贡献就在于改变了世纪初那种蔑视乐谱随意演奏的恶劣风习、提高了管弦乐队演奏的精准度、摒弃了矫揉造作的滥情和肆意妄为的主观膨胀。然而,在其“理性”主张之下(因其对“客观”的强调),却是一种非常“感官的”(sensual)和“现世的”(mundane)人生哲学和艺术观,而且与拉丁民族的价值观、与文艺复兴传统、与意大利歌剧指挥传统息息相关。
) q$ [3 t, O( u* Y
- v1 b; Q' T0 W5 R8 `( h s6 s3 J 以富特文格勒为代表的另一类指挥,其风格的外在特征是:强调音乐高于乐谱。反对一成不变、刻板机械地完全按照乐谱来演奏。这一类指挥(或称“主观即兴”风格的指挥)倾向于认为:乐谱只是真实音乐构想的标记,音乐高于乐谱。他们主张人类深刻的情感和崇高的精神理念乃是音乐的灵魂。音乐演奏,如同其他所有伟大的表演艺术一样,是艺术上的再创造。这类指挥在历史上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强调对音乐的诠释和理解不能脱离人类文化艺术的整体群落,在其精神本质上(而不是在狭隘的描绘、描述意义上)音乐与文学、绘画、雕塑、舞蹈以及宗教精神是相通的。然而,在其“感性”主张之下(因其对“主观”的强调),却是一种非常“理性的”(rational)以及"精神性的"(spiritual)或“超越性的”(transcendant)的人生哲学和艺术观,而且与条顿民族的价值观、与马丁路德之新教传统、与德意志浪漫主义运动的精神气质一脉相承。, b% `' Y9 m' E! G
, c/ J: ^" p" j. x" z0 e2 H6 d! L
谈卡拉扬为什么要扯上这么庞杂的一段呢?因为这个视角很重要。从过去一百年的指挥艺术史来看,这之间的区隔反映了音乐指挥在理念和风格上的两大流派,它们之间的此消彼长、此起彼伏以及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构成了过去一百年的指挥艺术史,并决定了艺术潮流的演变和分期。从过去两千多年的思想文化史来看,这两大艺术流派所承接和延续的,是自柏拉图以来的就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理念与实存,何谓真实。这个视角之所以重要,还因为卡拉扬曾自称:他的理想就是融合二者。这的确是一个值得称许的目标。那么,卡拉扬是否真做到了呢?他的自我评价我已无从考证。但我的观点是,卡拉扬既做到了,又没有做到,但总体而言还是没能做到。
1 \6 F( F" Z* R6 t% ~, M3 H' p& z. @: ~- J( }/ b
在某些方面,我认为,卡拉扬的确继承了托斯卡尼尼的“客观理性”风格。他把柏林爱乐打磨到无比的精良,使得乐团在技术精准上达到超一流的水准(当时独步天下,现在则已不然)。卡拉扬也的确忠实于乐谱,把很多作品演奏得飞快,因为乐谱上就是这么写着的(但有听者会问:那么乐器的演变、演奏空间的差异,是否一并如速度标记那样也都回到古乐时代去呢?那个暂且就不管了)。然而,卡拉扬也部分继承了富特文格勒的“主观即兴”风格,他会按照他对音乐的理解来“做”音乐。出于对工程技术的偏好,他有时甚至会在录音室里亲自操刀,参与后期制作。但无论如何,这与富特文格勒的主观即兴风格还是有极大的不同。
) P% |# k% l6 Y. G6 x! s; r- j3 t% Z, v! u9 C, M d
在本质上,卡拉扬是一个非常“感官的”(sensual)和“现世的”(mundane)的人,而富特文格勒则是一个非常"精神性的"(spiritual)或者说“超越性的”(transcendant)的人,他们的人生哲学、艺术观以及性格迥然不同。卡拉扬是个目标明确、意志顽强、极为自律的人,这在其传记和同时代人的回忆录中都可看出。卡拉扬的曲目极其广泛,而且有很多都是背谱指挥的。这功力的确了得,其他许多指挥在这一点上就望尘莫及。他从青年时代开始就利用一切机会刻苦地钻研乐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富特文格勒却是一个内心充满矛盾、经常犹豫迟疑,然而却怀有崇高的精神理念的人。富特文格勒所谓的“主观即兴”风格旨在挖掘作品深层的意蕴,是内在的,是精神性的(spiritual);而卡拉扬所做到的“主观即兴”部分更多是在声响上的,是外在的,是感官的(sensual)。
" l/ J" V! w2 s' h! w* H
$ O( c }" g) a' ^ 就广泛影响力以及整体艺术水准而言,称卡拉扬为奇迹一点都不过分。在找不到更好版本的时候,卡拉扬的版本往往是乐迷的首选,卡拉扬加柏林爱乐永远是信心的保证。但是,在许多经典曲目上,如果大家还有更高追求的话,那么随着听乐的深入我们很快就会发现,卡拉扬的版本往往不是最佳的(当然这也只是为较多人所接受的主观评价而已,没有绝对标准),尽管它们已经属于比较好的版本之一了。& R. }. F& k% @! B
4 | Y$ b0 s5 W) V 在卡拉扬遗留下来的汗牛充栋的演奏录音中,我自己已经形成这样的偏好:% u; n) R; X' d. s- y x8 a
2 |3 r+ m5 P' @7 H 1)强调戏剧性冲突和乐队色彩表现的作品,卡拉扬往往有上佳表现:如贝多芬的序曲;李斯特的交响诗和前奏曲;理查-斯特劳斯的交响诗;柴可夫斯基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意大利随想曲》;以及西贝柳斯的交响音诗,等等。
8 K {. _6 N' N8 h$ Q! \4 {+ e% S1 V& }9 D1 k
2)歌剧作品,尤其是早期EMI的录音(许多是单声道)以及70年代的录音,颇多精品。卡拉扬在歌剧指挥上的天赋的确出类拔萃,名作如:50年代与施瓦茨科普夫合作的单声道《玫瑰骑士》,以及与卡拉丝合作的普契尼歌剧;与芭尔查合作的比才歌剧《卡门》;与帕瓦罗蒂与弗蕾妮合作演出的《蝴蝶夫人》《艺术家的生涯》;指挥德雷斯顿国立歌剧院乐队演出的《纽伦堡名歌手》等等,不胜枚举。
" b) X' n; _$ {! \$ X- c7 h6 g; ^$ }4 O+ k% m: b0 X5 Z
3)他的四个主要录音时期也各有特色:50年代的卡拉扬(EMI)凌厉生猛,但音色较粗糙;60年代执掌柏林爱乐的卡拉扬朝气蓬勃,同时演奏大为提升,留下经典名作无数。70年代之后音色愈发精致,但气势有所衰减。80年代之后的数码录音水平则参差不齐,又因受到早期数码录音技术的影响(在采样频率、比特位数等方面的限制),音质甚至不如后来从六七十年代模拟录音转制的那些片子。
( d9 O( A0 E" }+ e& W
: y' L$ h8 w$ u
以上约略谈些我自己的看法,以期与同好理性交流,并无贬低大师功绩的任何意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