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893|回复: 1

[名家特写] 施万春:投入大演出少 作曲越来越没人学

[复制链接]

8527

积分

16

听众

4641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8527
164247123 发表于 2016-7-28 07:04: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施万春:投入大演出少 作曲越来越没人学
+ q% {- a! x! R* a2 c: Q* @0 a+ ^; r
  国家大剧院2016中国交响乐之春系列音乐会将于4月8日奏响,来自全国各地的12支交响乐团将演奏34部中国交响乐作品——创作者从萧友梅、黄自到丁善德、贺绿汀、马思聪,再到朱践耳、金湘、莫凡,以及中国音乐学院教授、著名作曲家施万春创作的《节日序曲》。创作于1960年、完稿于1976年的《节日序曲》,以民间唢呐曲牌《淘金令》为素材,用奏鸣曲式表现了普天同庆、万民欢腾的节日气氛、& m3 ?3 }: l# ]  A7 y3 P

5 W1 ^2 A5 X& Q* h0 {  说起施万春的作品,更为大家所熟知的,或许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和电影《青松岭》音乐。76岁的老人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各个省市成立的交响乐团有上百个,但是很难听到演奏中国作品,我觉得是个很大遗憾。‘交响乐之春’发掘中国作品特别有意义。”
/ v/ L- b; y$ @0 L- u/ t& ~. T- \: D! l
  各个乐团取消创作组的做法很不妥" N- I8 F! e1 L  K6 i

$ k! H( i$ t2 \% d  北青报:您觉得中国交响乐的繁荣,作品应占有怎样的地位?
$ L; n/ G3 [0 i. x: J/ E, z$ W5 t1 F  A+ Z
  施万春:中国作曲家,无论青年或老年,手里不是没有东西,而是没有乐团演奏它。交响乐事业的发展不仅是建立乐团,主要还是看作品。演奏外国作品的同时,也应该发展自己的交响乐创作。前些日子,我还在交响乐高峰论坛批评现在各个乐团都取消了创作组的做法。1984年前我在中央乐团,也就是现在的国交,当时创作组达到25人左右,现在各个团都没有。现在作曲系的学生,学各种知识以及“四大件、五大件”,投入很多。最后学完,要么没地方去,要么改行,实在是非常大的损失和遗憾。
$ [! m, K5 X* f* g
8 S, ^- N5 w! A* \% I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527

积分

16

听众

4641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8527
 楼主| 164247123 发表于 2016-7-28 07:05:03 | 显示全部楼层
 北青报:您觉得现在中国交响乐创作是什么状况?
- ]0 A- Q  C& T8 x& w6 l
: g7 F! l" e3 W: K- [  施万春:现在没什么人写交响乐,因为作曲家写出来的作品,最后只能放箱子里,这是很糟糕的事。培养一个作曲家是不容易的,学校所学只是皮毛,必须靠大量的实践。我在中央乐团创作组的时候,自己听乐队排练,甚至自己还上去指挥两下,与乐团有密切联系。写《红色娘子军》的时候,刚毕业不久,写错的地方有很多,一位队员很客气地说:“哎小子,怎么有个音没啦?”(笑)所以我就说中央音乐学院是我的第一母校,中央乐团,包括芭蕾舞乐团,是我的第二母校。没有两三个母校,培养不出一个作曲家。真实作品的演出要有实践,这个环境现在没了。我觉得国家大剧院中国交响乐之春提供这个平台很好,让作曲人看到希望。% u5 S9 U% q9 u' f' U0 C& G" p

8 m6 n- @* O" V2 c7 R- v* @  ~  北青报:到目前为止,最后一部演出过的作品是哪个?
3 ]# B3 S( P4 Q9 V2 w- Q% x2 Y: `) V- V. `' g
  施万春:《朱元璋传奇》,是我2007年写的,第一次演出时反响很大。: l, K& G1 a: [1 `, X

; f3 P2 m8 [) W  i  北青报:您近年创作的作品最后没有演出的多吗?% k: u( D' y* k6 J
; L" k$ f4 ?' a3 n
  施万春:很多,包括声乐的、合唱的,我大概有七八十首作品,只有两三首演过。2007年我办一场电影音乐会,学校赞助25万元,最后举办完我连录音花了一百多万元,剩下的钱都是自己筹,找朋友借钱。要写东西,就要花钱,学生写平常作业,开演奏会,就要请人演奏,唱歌的、拉琴的,都要自己花钱。所以,作曲越来越没人学。5 m. J1 |8 {2 T/ h
7 P5 k/ {! C- A, ]" D
  吃不饱有热情熬夜写出《节日序曲》6 ]( {; _4 |8 `( \1 A
" L1 Z- R% U& [6 L( ]! E" e8 L( l
  北青报:您是怎样走上交响乐创作道路的?$ Z( V+ w9 I" k4 ~
- k# M4 U/ s* k3 Y  F% u
  施万春:我从农村来,家里有九口人,很穷,父亲14岁就出来干活。那时候吃冰棍对别人来说是个很自然的事,但是对我来说不可能的。我到上高中时才第一次吃冰棍,那是高三毕业有同学请客,一次就吃了五块钱的冰棍。学音乐更是天方夜谭,那时候一节课学费就需要五块钱。好在那时候有老师免费教我和声、钢琴,但是他的钢琴水平有限。高三下学期,临近考试,我的一个同学找到董桂玲先生说,这是一个穷孩子,但是天才,麻烦您教他,不要收学费,那样我又学了半年。因为特别喜欢音乐,上英语课、历史课时,我就偷偷在下面做和声题,后来考上音乐学院。   / N1 F" q* S, ~. {( M
! b$ \% n! a! m4 s% ]0 y
  北青报:您是怎样创作《节日序曲》的呢?
. [/ L+ q5 B  W' n- D! e3 z! |# n+ `# K1 k5 j$ \- v" O
  施万春:在音乐学院上学的时候写的,当时算是政治上落后的学生,专业上不错,只红不专,经常挨批评,心里很压抑。突然有一天领导找我谈,让我写一个《节日序曲》,再给我配两个助手,算是集体创作。我心里特别痛快,觉得领导还信任我。当时条件困难,吃不饱,但是还是很有热情,熬夜写。开始我采用河北民歌,因为考进音乐学院第一年,领导觉得我们的民族音乐基础差,让我们每人学一样乐器。我学的是唢呐,第一个曲子练的就是《淘金令》,我觉得特别好听,而且又有节日气氛。每年五一、十一在天安门,我都吹的唢呐。就是这种情缘,我就在节日序曲里采用《淘金令》,以唤起大家对节日的情怀和记忆。
4 w" ]! g3 J; o  i, B  w8 e) a2 m/ P+ z; w* l/ _  D
  中国人要写中国的东西9 h, M5 i1 C$ P
6 s$ y' f/ v4 s- c( J7 J
  北青报:您的上一部交响乐作品是什么?/ Y7 J- t  _/ `/ }) O  p0 {

0 A; w$ ?7 {4 s- j9 @6 p  施万春:《中山颂》,没有演出过。我把原来电影《孙中山》里面的音乐整合一下,搞成七段,我认为这是我自己的高峰。我还写了一部交响合唱《红棉颂》,里面有七首五言绝句,歌颂人的品格。+ p2 L; [0 w# ]' J9 U- i. X

* ^) V9 ^: `- L# Q$ b" _% N  北青报:如何看待交响乐中融入民族旋律?
4 r7 t9 c& [) o4 B% V6 I  y' O+ H' B" M' z+ Y6 W
  施万春:学的是西洋的,和声、配器、复调等等这些都是西洋的,但是作为中国人写东西,还是应该接地气。很多人从国外回来,学外国一套,总想让越听不懂越好,越怪越好,那种音乐都不是为了大众服务的。5 N: `+ s3 J' m' w
! m6 B& _. [+ G0 K" h0 E+ }
  北青报:您还有哪些作品特别想写吗?1 F7 q7 ^# B, W
% p) f( Z6 y7 j- o' q
  施万春:我特别想写一部歌剧,是“僰人悬棺”的题材,想了二十年。僰人是我国古代居住在西南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曾帮助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来在明朝被消灭。他们从一千个战士中选拔能爬山的,然后再从中选择一个最漂亮的战士,跟寨主的女儿谈恋爱。结婚典礼那天,大家都喝醉了,这个时候那一千个战士在山顶等着,他们一边围着篝火跳舞一边杀人,最后山谷都是尸体。这个剧情很好,但是二十多年我都还没写出来,第一是因为没本子,第二没人敢排。要是大剧院能排的话,我就多活几年。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5-9-1 04:59 , Processed in 0.260306 second(s), 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