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铺洒一道光路 引你走出低谷
% Z1 l6 H! t7 ?+ o/ \. K7 {4 x. Y& ?9 `- H% K1 a+ I
挥之不去的阴影 3 u. _* ~0 e" Y8 {: |) `0 J
- O4 m7 s4 r9 P 肖女士,31岁,带着一副眼镜,白色的连衣裙,身材姣好,说话柔声细语,看起来很文静,很有艺术气质。她微笑着跟我打招呼,但是从她的眼神中能够看出一种淡淡的哀愁,并且很回避跟我的目光接触。她是南方一所大学的钢琴教师,此次来访是想要解决一个长期困扰自己的问题:母亲3年前因病去世,她的精神支柱一下子就全垮了,甚至失去了对生活的基本安全感。这么多年都深陷悲哀无法自拔,即使结了婚,生了孩子依然无法让自己快乐起来。她常常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妈妈在医院去世时的情景,悲从中来,一个人独自哭泣,并且自责自己不够成功和优秀,辜负了妈妈生前对自己的期望。加上婚姻生活的不如意,她甚至有时候脑子里会突然升起一种冲动——结束生命,到天国去和妈妈团聚。每当这种时候,她都会被自己的这种想法吓坏。
6 q( M: V+ f% p ^! y( c% q% n* \
1 R7 W4 B. U1 ]- B 音乐治疗师虽然没有给来访者下诊断的权利,但是我脑子里很清楚,这是一个由于亲人去世而导致的心因性抑郁症患者。我询问是否到医院看过病?是否服药?她的回答肯定了我的判断,但是因为感到药物的副作用较大,影响了自己的钢琴教学工作,所以她拒绝服药。5 b; p& l! w, o0 @7 t$ u) M
0 w# b6 V: K1 v! G8 p- x/ m5 P
人的一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不愉快的生活经历,其中有一些给当事人带来持久的,难以弥合的心理阴影,迟迟不能从中摆脱出来,这种情况就是我们常说的心理创伤。科学研究发现,人们对生活事件,特别是创伤的生活事件的记忆主要是以视觉形象的方式储藏在头脑中的。也就是说,当我们想起一件心理创伤的生活经历,首先就会在眼前出现当时令人痛苦的景象,随之就会引发一系列与这个创伤事件相联系的情绪反应,例如恐惧,愤怒,焦虑,悲伤……等等以及一系列与这些情绪相关的身体反应,例如心跳,呼吸急促,手脚发凉,头痛,胃痛……等等。这时候人们的感觉就好像又重新回到了当时痛苦的场景,再一次体验当时的痛苦体验。心理学上称这种现象叫“闪回”。实际上这是一种条件反射的反应——由创伤记忆在头脑中引发的消极情绪和躯体反应。这种闪回的现象常常是强迫性地侵入大脑,无法控制,令创伤的受害者无法忘怀,痛苦不堪。据调查,85%的抑郁症都是由于各种程度不同的消极生活经历,特别是心理创伤引发的。6 J* a" Y! `+ Z3 L: y. Z, H
. [ I& k; P7 s& k. W( p
音乐在阴影中点亮烛光
* U' J3 A- ]8 L9 z! [ x# Y& O7 j W* ^0 Y" o9 q, R4 h5 G; Y! [
经过多年来的音乐心理治疗临床工作,我逐渐整合了多种流派的思路,利用音乐对情绪的强大影响力,创建了一个专门针对心理创伤的音乐治疗方法,收到了出乎意料的好效果。我把这个方法称为“音乐同步再加工技术”(MER)。我最初的想法是受到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的启发。我注意到电影中很多动人和煽情的画面的效果其实不是来自于演员的演技,而是来自于音乐的作用。如果同样的画面配上不同的音乐,给人的情绪体验就会完全不同。我曾经在讲课的时候给学生播放一段恐怖电影的片段,然后使用同样的画面配上一段欢快的圆舞曲,于是课堂一片笑声,学生们不但不再感到恐怖,相反觉得很有趣。) ~/ t. y6 ~, s X" G
' c1 Y, B4 V$ \9 s% O 我发现音乐的这种完全颠覆画面原来的感受,重新建构一个新的情绪体验的力量居然达到了无人能够抗拒的程度,这是众多一生都在从事音乐工作的音乐家都没有意识到的。我就开始设想,如果当一个人想起一段不愉快的,甚至是精神创伤记忆的时候,我们能不能利用音乐的这种强大力量去改变他对这些消极人生经历的体验呢?经过了四年的摸索试验,发展出了一个专门针对精神创伤的音乐治疗技术——MER,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 C# D4 N! ^2 i" Y# V" E: F+ H5 m+ C. @+ I: {8 R
在肖女士的治疗过程中,我首先进行了一个简短的催眠过程,然后请她回忆看到母亲去世的情景:“看到妈妈躺在床上,穿着黑色的寿衣,舅舅舅妈姑姑爸爸都在。我觉得对她很愧疚,没有达到她的要求她就去世了”。她表示感到非常难过、伤心,胸口有些憋,心像被掏空了一样,手脚无力,身体在发抖。% K5 F; S9 {, H9 x+ B. ^' {+ i C
- e8 |" [1 R- M% f' g( U2 s4 F7 Z/ \ 我开始播放布里奇的《挽歌》(Bridge: Lament)。这是一首非常凄凉悲伤的乐曲。在音乐的情绪渲染下,肖女士开始由小声地呜咽转为大声地哭泣,她开始释放多年来压抑的悲伤情绪,这是她这样的性格在平时生活中无法做到的。她头脑中出现的画面是这样的:“我躺在妈妈的怀里哭,(治疗师:躺在妈妈的怀里是什么感觉?)我觉得很安全,只有在妈妈的怀里才能有这种安全!(大哭)妈妈!……(治疗师:此时此刻你是什么心情?)舍不得她。不想离开她的怀抱”。" z: f4 e) v& p7 k, C1 W/ Q4 L+ d
5 i5 x; u r! h% ], ?
根据我的经验,不应该让来访者过多地陷入这种悲伤情绪的大宣泄之中,因为有可能造成二次创伤。因此这种悲伤的音乐持续了大约15分钟左右的时间,我就开始转换为迪吕弗莱的一段宁静圣洁的宗教圣咏合唱《天国》(Durufle: In Paradisum),以抚慰她痛苦的心灵。这时肖女士的头脑中出现了丰富的想象,这意味着她开始进入了创造性的自我疗愈过程:
' A; [/ @. Z' U, d/ g: h/ E
# H$ j7 i% d8 h3 L- ?: u2 c “我看到妈妈是一个修女,在唱歌,她在为我祈祷。妈妈摸着我说,一切都会好的,你要坚强勇敢,不要害怕(哭)(治疗师:妈妈这样对你说,你心里是什么感觉?)我一定会生活的很幸福。我会找到我人生奋斗的目标。我要做一个非常非常好的教育工作者,要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
G" v. }' X; R$ o0 H5 \2 ?$ \; S% o8 { J- L( w
我开始播放肖邦的《第一钢琴协奏曲》的第二乐章。乐队的前奏显得缓慢而低沉,但是当钢琴部分进入的时候,钢琴明亮抒情的旋律将前面沉闷的气氛一扫而光,犹如浓云中突然出现了一片明亮的阳光,但乐队沉重的色彩依然时隐时现,与钢琴明亮的音色相互交织。+ h9 ~1 @ g/ l2 C: c
3 N c' x6 \! p/ h5 J- a# z4 X
肖女士的想象在音乐中继续:“妈妈你知不知道有时候我会一个人躲在被子里面哭。我在寂寞的时候很想你,我不想要现在这样的婚姻,只想要一个温暖的家,心灵相通就好了。(治疗师:妈妈对你说什么?)宝贝,一切都会好的,你会有一个温暖的家,会有一个关心你的丈夫……”/ o c. x V! G
, v( l2 X. { v* |# z j" }8 c7 Y- Q 音乐引导自我救赎
d1 k8 k6 W7 d/ i! N, D K
% d0 w7 |( x, V: i9 W0 V 我开始播放巴赫的C大调广板(交响乐队版本)。音乐缓慢宁静而又带着一种淡淡的惆怅。但是在乐曲的结尾部分出人意料地出现了一段简短的悲伤情绪的高潮,然后静静地结束了。这样的音乐结构恰恰给肖女士提供了一个最后跟妈妈告别的机会。
* k9 O; t$ P1 e! x# S2 k3 s. d$ P) c+ n) b& }! \" _
“妈妈牵着女儿在路上走,我告诉女儿,外婆很想你,会保佑你快乐成长,不管妈妈做出什么决定,你都要开开心心的,快乐成长,如果爸爸妈妈离婚后,也一定有人保护你的。(治疗师:此时此刻你是什么心情?)平静多了。我觉得离婚不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了,我应该要有勇气。妈妈也鼓励我:‘不要害怕,离婚会幸福的,要有勇气,你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拥有很好的物质生活,一定要好好照顾女儿,我每天都为你们祈祷。’”。3 l$ N/ L* m+ S9 F
6 b% V3 \ @! m$ ?: ?
我将肖女士唤醒,稍事休息,然后进行了一个简短的讨论。肖女士表示特别想念妈妈,但是其它不舒服的感觉没有了。我们开始了第二轮的工作。简短的催眠之后,我们还是从看到去世的妈妈的场景开始。我此时选择的乐曲是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协奏曲慢板乐章。小提琴的温柔旋律如泣如诉,缠绵悠长,表达着一种无限的思念。
# b q! g& S! |$ D3 k' ]
8 e5 L. L/ A/ V (治疗师:你现在想到了什么?)“我躺在妈妈的怀里,睡着了,妈妈在抚摸着我,可是我一睁开眼睛她就不见了(哭)。我没办法抓住她,她又回到天堂去了。妈妈,你什么时候再来看看我?我看到妈妈在天堂为我们祈祷。”我没有等到这段乐曲结束,就切入了马斯奈德《第七管弦乐队组曲》中的一段(Massenet:7th Orchestral Suite: Sous Les Tilleuls)。这段音乐从远处传来的教堂钟声开始,单簧管和大提琴的对话营造了一个宁静而又温馨的夏日夜晚气氛。1 c3 Y9 c% H# D/ x
# y7 V% a3 T: d3 O' k# Y$ ~% X
“妈妈听到了钟声,圣母来到了她的眼前,对她说,你的祈祷我们都听到了,我们会保护你的女儿,让她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有一个快乐的家。(治疗师:听到圣母这样说,你是什么心情?)心情非常平静。世界上最伟大的爱就是母爱,我要做一个温柔的女人,呵护我的女儿,体贴丈夫,做一个合格的母亲、妻子,保护我的家庭。妈妈从天上飞下来,吻了我一下,送了一个礼物在我枕头边。(治疗师:看看妈妈给你的是什么礼物?)一个漂亮的房子,一个家。我要亲手把它布置得很温馨漂亮”。
+ F" K! V5 C7 |" ]- e- X' s* V: K- Y
我导入比才的歌剧《卡门》中一段非常有名的间奏曲。这是一段竖琴伴奏下,长笛的独奏。明亮的长笛音色给抒情美好的旋律镀上了一层金子般的色彩,让人感到无限生机。“我们在房子外面跳舞,还有妈妈……我知道妈妈会经常回来看看我。就算我看不到她,她也会看到我。”(治疗师:你知道即使看不到妈妈,妈妈也会经常地回到你的身边,心里是什么感觉)特别温馨温暖。(治疗师:仔细地体会妈妈总是在陪伴着你的这种温馨温暖的感觉。这种温馨温暖的感觉在你的身上变得越来越强烈。这种感觉会一直陪伴着你,永远都不会消逝离去,它永远地在你的心里。)音乐结束了,治疗师将肖女士唤醒。
6 X$ I7 w3 _, o
' Z% J: W: G* e1 l 肖女士的眼睛里还挂着泪花,但是这是一种幸福的泪花,感动的泪花。她表示想到母亲的去世,不再痛苦悲伤,因为她知道妈妈永远活在她的心里,永远陪伴着她,不会离去。; y4 z! k% ?2 z$ U M! _6 g
7 Y8 f; w2 p9 u8 M6 w8 A0 ` 在MER的心理创伤治疗过程中,治疗师永远不会告诉来访者应该怎么想,怎么解决自己的问题。我们相信每一个人都是自己最好的治疗师,他(她)一定能解决自己的问题,因为只有他(她)最了解自己。音乐治疗师的作用就是知道如何使用音乐,把音乐对人情绪的影响发挥到最大,引导来访者将创伤记忆所引发的条件反射由消极转变为积极。剩下的事情来访者就会自己解决了。每次当我看到来访者在音乐的帮助下快速而成功地解决了困扰自己多年的心理情绪问题,心里由衷地赞美音乐的神奇力量和来访者创造性地解决自己问题的能力。' l ^- t ]5 e0 c
+ z( v5 U* t. T 高天(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音乐治疗师行业委员会主席,北京高天音乐心理健康研究中心主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