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 I# j: H6 }) x5 i7 c “意象-净土”是“意象-民乐”的系列课题之一。“意象-民乐”课题秉承“古为今用”的理念与手法,探求中国古典诗词与民族音乐之间的联系,用音乐的语言寻找中华文化的底蕴。本次音乐会“净土”主题的提炼,即来自诗词中自然、疎野、清秀意境的启示。可以说,这是一场“音乐寻根”之旅,旨在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象”寻求中国音乐之根,通过中国民乐的现代表达找寻中华文化之根。 ( I; B9 B* E/ i5 F * F% P. F% Y4 W3 J1 I( F4 l 原创作品集体亮相! G* B/ m3 b9 e8 L6 z4 `6 E. C; s6 N/ {
9 q9 u: O/ g" c
当晚音乐会曲目均为原创,上半场民族室内乐《山居》(高为杰曲)、民族室内乐《古调》(瞿小松曲)、筝与笛《江南》(王燮曲)、琴箫与人声《咏莲》(高平曲);下半场二胡与民族管弦乐队《桃花源》(杜咏曲)、二胡、古筝与民族管弦乐队《净土》(谢鹏曲)及民族管弦乐《月下独酌》(刘长远曲)。 / ]! @( C8 Y8 W! F2 D( O& F# i! e; @. i. q1 j+ O% E5 p$ N* M
从曲名即可看出作曲家对“意象”的具体表达与音乐形塑、对“净土”的个人解读等,都不尽相同。《山居》的创作灵感源自于王维的《山居秋暝》一诗,在作曲家的巧思妙想下,精致、简约的音符串联、简单的支声写法,就将山、水、渔舟、浣女等意象的联想呈现在观众耳畔,但该曲想要表达的“净土”是在于人在“天人合一”的宁静致远意境中,心无羁绊地沉思冥想。《江南》一曲,是作曲家籍由汉代乐府诗《江南》的意象创作而来,相比《山居》的8人室内乐队,这首乐曲用代表江南意象的筝和笛的重奏,通过点状旋律与线形旋律的对比和互补,还原了古乐府所表达的婉转、寂静、质朴、清新的人文境界…… ! Y$ y" M, z w. K3 k3 b2 @; e/ y) e' ^+ o& V( ~; O0 W) R0 j
如果说上半场四首室内乐作品,在风格上主要表现出静、缓、雅、清的特点,表现了作曲家以“由静入净”的创作思路对“净土”的表达,那么下半场的三首大型民族管弦乐作品虽然有所差别,但都以缜密的构思、丰富的色彩和较高的演奏难度,说明了对“净土”的追求并非一帆风顺,而是一个曲折过程。0 q+ \8 m6 l0 H' s0 _ F4 G
& s9 _) X8 y/ Y1 |% |1 K
演出之后,观众反应热烈。项目负责人、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主任张尊连认为,从曲目特点讲,音乐会展现出近年来民乐舞台上少有的新的创作思维、形式和气象,也体现出作曲家个性化的创作风格。参与本次演奏的国内一流的中青年民乐演奏家们,都有丰富的舞台经验,其深厚的技术呈现、情感表达和对乐曲的二度创作,也让乐曲增色许多。总之,这是一场质量上乘的音乐盛宴。 v7 Y" L' E# Y/ M
$ {2 W+ ~6 d) c6 _; B& j0 y 项目总策划王燮回顾项目的全过程,认为所有的工作人员、作曲家、演奏家以及紫禁城室内乐团、华夏室内乐团的演奏员们,不管是在创作、排练还是在音乐会演出上,都投入了极大的精力和严肃认真的态度,这是音乐会成功的重要保证。* L' Z4 _# g1 B' l
$ h N8 ]6 I# V$ l; A
可听性与学术性有益探索 - U( J( G4 v' c / c. c1 m( r, C 诸多专家学者对音乐会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鼓励及中肯的建议。他们认为,“意象-净土”作为一场主题明确的民乐原创作品音乐会,不仅显示出探索性,也对当下中国民族管弦乐创作语言和审美取向的构建具有重要的价值。作品既不失中国民族音乐的神韵,在抒情性、旋律性上亦有出彩之处,而且与现代作曲技法的融合也值得肯定。当然,如果在后期的演出中对整体曲目顺序和管弦乐队音响层次上做适当调整,将会有更好的表现。' r6 R k( _& _: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