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鼓浪屿之波”到“广场舞之歌”$ N5 O. N& y( F }. w8 P8 z
" k9 r6 u3 H! H+ z f% D, t0 { ——记与歌声为伴的老党员、老音乐家钟立民% t7 @! I; [$ u+ s# j8 |* _
: x) ]/ b4 N* w
◎不久前因肺炎发烧住了一阵医院,面容清癯的钟老现在恢复良好,才思敏捷,说起以前的一些事情,还不时补充一句“好汉不提当年勇”,令周围的人哈哈一笑,不禁赞叹老人的好心态。
/ w: t' E; ]9 E& l/ g6 b$ h
' R2 I" y$ l/ u: p0 n8 x$ s 在北京安定门外护城河边一栋上世纪80年代建成的高层住宅楼里,91岁的老党员、老艺术家、《歌曲》杂志原副主编钟立民住在20层。视线所及可望见钟楼、鼓楼、什刹海,更可俯瞰北京地坛公园全景。钟老家虽然房间很小,东西摆得很满,但仍给一架淡褐色老式钢琴让出了最好的位置,和光同尘,宛如家庭的一员。钢琴的琴盖打开着,琴谱端正地摆好,可见主人每天都在弹唱。+ e/ I/ y- w( S! v2 p5 f4 h( `: {# ]- u
: ?4 O$ E( w1 h5 e 不久前因肺炎发烧住了一阵医院,面容清癯的钟老现在恢复良好,才思敏捷,说起以前的一些事情,还不时补充一句“好汉不提当年勇”,令周围的人哈哈一笑,不禁赞叹老人的好心态。钟夫人奚治茹谈到钟老生病住院期间,还坚持为即将出版的中国音乐文学系列工程《百年乐府》审稿,“记性好得不得了,那些文稿中人名地名错误或者不严谨的地方,不用查资料都能马上指出来”“老钟手笨,年轻时学钢琴没少被老师打手,但脑子特灵,可以同时跟四组棋友下盲棋”。钟老和他的夫人虽然都年事已高,但家里没有请保姆,也不依靠两个儿子,而是每日一起推着轮椅外出,在闹中取静的高层楼里安安静静地生活。
, n+ j0 b$ d" p8 P7 V9 M+ f0 ~! ~/ M9 `5 N2 O+ J+ S
因酷爱音乐拜马思聪为师
. Q/ f) P C q# A/ [
0 x5 F( d& N/ A# D* j! X, T8 W f 钟立民1925年生于江西南昌的一个医生家庭。1938年,13岁的钟立民正读初中,抗日救亡运动的热潮深深感染着少年的心,每当唱起抗日救亡歌曲就会热血沸腾。于是他拿起笔来,为同班同学的一首题为《复仇》的诗谱了曲。此后一发不可收,读高中时更是创作了多首歌曲,其中一首《打麦》发表在当时李凌任主编的《新音乐》月刊上,李凌还给他写了封热情的信,给予他极大的鼓励。
d: _- ~6 t3 D! a. c* Q! c
9 {, A3 Y d# {! M# O$ f. ^ 高中毕业后,钟立民从老家江西南昌考入中山大学外语系,可他念念不忘音乐。大学毕业后,22岁的他立即进了马思聪任教的广东艺专,一边跟马思聪学习作曲,一边跟马思聪的夫人王慕理学习钢琴。然而,一年后,他因参加学运,与另外几名同学被迫离开了学校。回到家乡,当了英语教师,他更加积极地投入革命斗争,并成为了一名中共地下党员。$ F6 {- f4 g n& {' x
/ \4 C& X7 F9 \
新中国成立后,钟立民学习音乐的美好愿望也终于实现了。1951年,他给时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的马思聪写了一封信,没过多久,就收到了马先生的回信,同意他到中央音乐学院研究部学习,于是他得以继续自己的音乐学业。1953年,钟立民从中央音乐学院研究部调到了刚成立的中国音乐家协会,成为《歌曲》编辑部的一名编辑,这一干,就是35年,直到1988年他从《歌曲》编辑部离休。# [/ i9 W( ?' ^: _; }! X0 ]7 F- `
, k" o @) P/ I) P# J- Z- j 钟立民曾说,做一名歌曲编辑,自己应该会写歌,不然,怎么看别人的作品,怎么修改稿子?几十年来,钟立民的主业是编歌,“副业”是写歌。他说,自己有一个非常优越的条件,就是常常有机会到各地进行采风。30多年来,他的足迹遍及祖国大地,祖国的大好河山和沸腾的生活给了他无穷无尽的创作灵感,一首首动人的歌从他笔下流出。那首名动天下的《鼓浪屿之波》便是他到福建采风的成果。- I5 a1 c6 H ]! _+ Q2 d9 z! b
6 g7 V) s3 T+ Z 永远镌刻并吟唱的五线曲谱
' s* X# r/ d9 Z6 b
4 N! ~: c# l- @ Q4 b# F- [7 O4 O 在厦门国际马拉松的赛道环岛路上有一组用花岗岩镌刻的五线曲谱——这就是优美的《鼓浪屿之波》。它是由两张高约3.5米、宽约4米多的曲谱和长长的五线谱组成的,共有247.59米长,铺在环岛路上的绿色隔离带上,堪称福建之最、世界之首。每一位来到厦门的游人,都能看到这奇丽景观。而欲往厦门的人,只要登上厦航的飞机,在迎宾乐曲里,也能听到它优美的旋律。《鼓浪屿之波》已成为厦门的一个品牌之歌。5 v8 ^5 w- G/ [& i% d" U4 N
2 N: U" x3 @4 m7 Q! c 《鼓浪屿之波》众人皆知,这首歌的曲作者就是钟立民。钟立民回忆说,那是1981年底,福建省音乐家协会邀请国内一些著名词曲作家到福建,参加歌唱海峡两岸骨肉情怀的歌曲采风创作活动。出发前,钟老就想借此机会寻找灵感,写几首反映祖国统一的音乐作品。但是,在福建待了数天,到了平潭、泉州、漳州等地体验生活,钟老却一直没有找到创作的感觉。最后他们一行来到了福建之行的最后一站——厦门。晚上,钟老和几位同事来到鼓浪屿散步。鼓浪屿的涛声是全国闻名的,恰逢海浪很大,听着浪涛一轮轮拍打着岩石的声音,仿佛就像一首乐曲,这与钟立民澎湃的爱国情怀形成共鸣,这一波波的海浪声给他强烈的创作灵感,也引起他无限的遐思,一缕缕优美的旋律从心底涌出。在鼓浪屿的10天时间,钟老谱写了六七首歌曲。后来在“首届海峡之声音乐会”获得演唱机会的是《重阳节》《灯光》《相思树叶》《鼓浪屿之波》四首。
8 h( F! r" j7 U' u9 |2 ]0 V% Q% W, r W- [4 Z7 F- @
《鼓浪屿之波》由词作家张藜、红曙作词,李光羲首唱,后来又由郑绪岚演唱。1984年张暴默在新年晚会上的演唱使《鼓浪屿之波》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传播。后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部又选用殷秀梅的演唱版本。钟老认为,《鼓浪屿之波》之所以比其他几首歌更为大家所熟悉,与这些知名歌手的演唱是分不开的。同时歌曲包含了双重含义,歌里有鼓浪屿、日光岩,唱出了厦门的美,还有浓浓的海峡情和思乡情。( B& a0 N0 \# v' F) p
# a, v: X5 n0 D; Q) N* k 九旬高龄笔耕不辍给广场舞写歌
x( u9 X: r0 V
2 d1 b" H$ M& A- L) L! M; ^ 1988年,钟立民从《歌曲》编辑部副主编的岗位上离休,人退了下来,工作可没停下来,创作更没停下来。他首先想到要为孩子们做点什么。于是,他与温弘之合作编辑了《中学生歌曲选》。这本歌集不仅注重适合中学生的欣赏需要,更注重作品的品位,钟立民谈到,“这本歌集选了不少在其他歌集中难以见到的好歌。比如《潺潺的溪水》《芦笛》《我的小鸡》,尤其是《蓝色的多瑙河》,我们选编的是童声合唱谱。”% Q- K P. o) Q7 Q
! t, [ a! F+ ` s& S
离休之后,钟立民还编了《马思聪歌曲选》 (与金帆合编)、《李焕之声乐作品选集》《渔光曲——安娥作词歌曲集》等很有艺术价值和文献意义的专集。2000年底他又受一家出版社委托,编辑出版了歌集《难忘的旋律——献给老年朋友的歌》。这本歌集收入了20世纪40年代以前的歌曲佳作260多首,大多是当时人们耳熟能详的歌曲。钟立民说,“许多老年朋友和我一样,在青年时期就喜爱唱歌,歌曲是他们生活乃至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果然,这本歌集问世后,受到老年朋友的热烈欢迎,歌集一版再版,还有许多读者给钟立民来信,畅谈他们的感受。
- Q* x" a" c1 v' Y; S
8 w2 }. q5 E( n; ^! r4 ~ 有意思的是,钟立民还编过一本《中外足球歌曲集》,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钟立民说这本歌集编了快20年,收集到了足球和体育歌曲200多首。为编好这本歌集,钟立民邀请了众多文艺界人士参与。著名作家刘心武写序,题目就是《提高足球“含歌量”》。很多喜爱足球的音乐界人士为此题词。钟立民说,“好的体育歌曲给予我们的远远超出单纯竞技比赛带来的乐趣或刺激,我希望这些歌曲在球场上唱,在舞台上唱,在生活中唱,给我们快乐和力量。”钟老的儿子是一位马拉松比赛组织者,也是一位长跑健将,热爱体育这一点也是全家人的共同之处。钟老这一阵正在应邀给马拉松比赛写一首歌,儿子对这首歌的要求是“激昂、向上”,钟老却喜欢旋律舒缓优美的歌曲,他说自己还在寻找马拉松比赛歌曲的感觉。% z/ Y: D6 Z& L3 t6 _, T# `
/ F% V0 ?" d+ B& e0 g! J
去年,钟老创作了一首新歌《太极舞》,这首歌旋律优美、入耳难忘。“轻捧朝阳,漫步起舞,虚怀若谷,以柔克刚。妙手一运,一太极,太极一运,一安康……”钟老说从没有写过广场舞歌曲,也不知广场舞是什么样的,为了弄清楚,他和夫人相伴去地坛公园专门看人家跳广场舞并跟跳舞的阿姨大妈们聊天,问她们跳舞时喜欢什么样的歌曲,希望歌曲家创作什么样的歌曲?跳舞的大妈们听说钟老是一位音乐家,都纷纷表示广场舞很需要新歌曲,需要一些不一样的歌曲。这个“不一样”令钟老思考,他创作了这样一首独特的很有味道的、中速、节奏舒缓的广场舞歌曲,陈秀榕、魏德泮为旋律作词,由女声轻声合唱。“行云流水,清风拂袖,舞步踏在音乐广场……”微风吹进安静的书房里,钟老微笑着听着舒缓的歌声,到访的每一个人都被那一刻的美好感染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