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昭义采访获奖后的张昊辰4 o l4 i$ N% y/ O
/ Q7 d( Z, d# n5 b7 {( X
六月的深圳,天气已是一片火红。刚刚在第13届范-克莱本比赛上获得金奖的原深圳艺术学校学生张昊辰,应深圳市委宣传部邀请来深参加建党88周年庆祝会演出。6月30日上午10时许,张昊辰在他的母亲刘立萍女士陪同下乘机抵达,深圳市文化局在机场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紧接着他被接去演出现场走台……(据说,下午的演出受到了极其热烈的赞誉)。从机场返回的路上,我突发灵感——亲自采访一次张昊辰。于是,在汽车上我用iphone记录下了我脑海里涌出的访谈命题。7月1日下午,张昊辰在完成了来深的官方任务后,我约请他和他的母亲在一间咖啡厅进行了这次不寻常的访谈。
+ `! E2 O/ q$ W5 d4 z% ^) C
1 |- V0 h+ d% q7 ], M5 g( a* }- ? 但老师和张昊辰(以下但昭义称“但”,张昊辰称“张”)
/ `0 u6 n3 E) m: Q4 f. D
1 x( \, L% G, X* J 但:你刚刚在第13届范-克莱本比赛上获得了金奖,参加了比赛的全过程,应该说对这项赛事有了深入的了解了,想请你给我们介绍一下这项比赛的特点,它和你了解的其它重大国际比赛有什么不同。
! b0 r0 ?2 `& ^9 T3 A
& P( B s8 @, N1 Z6 m' m 张:我认为这项赛事的确可称著很有特色的比赛。比如说,就目前全世界我们所熟知的一流国际比赛来说,克莱本比赛可以被称作是难度最大的比赛,就曲目量而言,它的“三轮”包括了三个独奏会(160分钟);一个钢琴五重奏作品(30分钟左右);两首钢琴协奏曲(60分钟左右),三项相加,250分钟左右,大概是四个多小时的曲目量。其次,它的评委团的构成也颇具特点与其它比赛由清一色钢琴名家组成的形式有很大不同。克莱本比赛的评审团由世界一线的钢琴演奏家、室内乐行家、音乐评论家、指挥家及音乐教育家联合组成。有的评委既是钢琴独奏家又是室内乐演奏家。这种多元化的评委组合,既能对选手的独奏曲目和室内乐演奏给予专业水准的评定,也能让选手的音乐表现经得起音乐界专业人士从不同角度的鉴定、同时也要能经得起评论界权威媒体的考验。它与别的比赛的不同点还有很多。比如,它的预选非常严格,在全世界只取30名到现场比赛;第一轮初赛就要求弹一小时独奏会也是比较少见的赛制;完全不制定规定曲目,只规定演奏时间,全部让比赛选手自选,实际上内含了在音乐会曲目设计方面的测试。另外,该比赛规定评委不能给自己的参赛学生,或两年内为之上过课的其他学生打分;还有比赛安排有当地家庭全程接待、陪同。既帮助选手解决了食宿、交通等生活问题,又非常自然地避免了选手与评委之间的任何接触,这就尽可能地保证了比赛的公正性。) A. j4 y3 m1 d$ \. n( g2 Z# ~
" N( d" s5 f2 N9 u9 G( s 克莱本比赛标志0 J7 H5 X4 r& v( N1 J
8 T0 }+ t, y) j' S" ~& `% q 但:2001年范-克莱本比赛经历了自身的一次重要改革,从外界看最大的变化就是从“四轮”比赛变成了“三轮”;从六个名次奖变成了三个名次奖,并把若干场音乐会机会作为一种奖励方式按不同名次分配给获奖选手。你能从改革的核心上谈谈这个改革的意义和它的出发点吗?5 D! H' {# Y$ C) [' p1 g: _
3 a$ b6 `& c- h# A, O9 G( c' {
张:与常规的国际钢琴比赛相比较而言,克莱本大赛把原先半决赛和决赛两轮比赛的曲目挤压在最后一轮。选手要在比赛最后的五天时间里完成两首协奏曲和一场独奏会,还要对付和乐队的四次排练,如此庞大的工作量,几乎要把选手搞得崩溃了。我想主办者的出发点可能就是用这种手段来发掘出必须具备优秀能力的职业生涯演奏家,考验他们面对繁重和高质量的演出任务的表现。把六个名次奖变成三名,并且三名奖的奖金金额完全相同,这可能是比赛中绝无仅有的规则,我认为组织者的意图是要缩小比赛名次给选手的差距感,并提醒获奖者:三位可以说都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真正的竞争是从比赛结束后开始的——去接受听众的考验吧!决赛的六名选手都有分配在三年中不同场次数量的,在美国巡回演奏的合同,第一名金奖获得者更有机会和世界著名经纪公司IMG签约在世界范围巡演的机会。范-克莱本比赛组委会的设计者为他们比赛的获奖者切实地开创了走向职业演奏家生涯的途径。据我所知,这是所有国际赛事中唯一由比赛机制直接给获奖者创造的音乐会演奏条件,他们将面临职业音乐会演奏的“市场”考验来决定他们的“生存与发展”。克莱本比赛独创的这些重大改革标示着比赛机制向更加艺术化评判的方向改革的创意,可以说会产生相当深远影响的意义(但:说得真好,事实上以选手得分的零点几或1、2分之差决定的名次并不能准确的判明他们在技艺水平或是个人演奏风格方面的高下,但比赛本身只可能,也必须这样做。然而用三年时间为获奖者创造的演出机会却可以让他们在舞台演出中去经历检验,经过“大浪淘沙”选拔出优秀的演奏家来,真是非常科学)。
: u% J- b& q! i9 c5 o! |" \. I& N4 u. G. w# a1 C+ ], `
但:你经历了比赛的漫长的过程,能谈谈你的感受和经验吗?) f4 Q' I% r& X) i
/ d5 N/ t, W7 {& H- E c 张:我的感受和经验就是:千万不要把比赛的结果看得太重,去享受音乐的过程,这样你的压力就会被甩掉。
3 g1 e6 L1 d V+ j2 Z% c+ n/ |) {; k# z5 S! Q" i
但:你还在美国时,我和你妈妈通过电话,知道你获奖后,面对众多的媒体采访和演出任务,你说:“妈妈,我要的不是这些……”还痛苦地哭过几次,有这事儿吗?你当时的心境是怎样的?* k5 ^4 t3 y$ N: X) x0 Y7 K" ]" f
; J! M; C0 W- f- A6 Z
张:确有其事,主要是对一夜之间突如其来降临的变化缺乏应对准备,思想状况和学习生活规律都很不适应新的变化。当时觉得能得到这么多音乐会演出机会固然难得,也非常珍贵,但从更长远的角度来说,自己更想在比赛后安静下来,在现有水平上继续学习和提高。因为自己毕竟还年轻,需要发展的空间还很大,而把学习的时间用来过多演出则不利于继续进步。当然肯定还有,因“突如其来”而“措手不及”所带来的一种惧怕感,怕自己没有学够,怕自己还不够好,怕不能把自己的最好展现出来……等等,等等。总之,是一种眷恋过去单一的学习生活,还想慢慢多学一些,学够了再出来演出的情绪。& ^ J# S7 h$ y) e; R9 W8 p5 o
) L3 d: c, f( V. P) T 但:获奖之后一夜之间的变化突然改变了你的生活和你的人生,你不习惯,不适应是肯定的,也很自然。不过冷静后,你的想法是如何面对?' B2 r+ e( m, \ _* b
+ b& i, \6 J, s: ^6 H4 x e 张:冷静下来看,的确,什么是“学够”呢?什么是“最好”呢?答案是“永远没有”。所以,我明白了,自己并不是觉得不会习惯,只是觉得需要时间。但人生不会按照你脑子中设定的步骤去走,很多时候老天不会允许给你时间适应好了一切再去接受。你得学会边接受,边适应。仔细想的确也是,学习当然要学,演出呢?也得演。这正是对自己成长的考验。不一定只有静心学习才能进步,协调平衡好学习和演出之间的关系,只要不松继续学习这根弦,做到在学习中适应“演”,在演出中坚持“学”,以足够思想准备去经受这种考验,坚持不懈,或许还能获得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j4 ~, M( N0 m- n% O) X
# S+ Q6 V$ B5 ]$ p' i 但:你经历短短的时间就把问题想透了,说明你思想意志的力量经得起风浪的考验,我听了就放心了。那么,对接下来的“现实”,你会怎么面对?
# \0 q% I5 u2 U$ z& Q$ d `
. Z% N4 q+ b& ]# n( X$ ~& Z. z& @ 张:虽说一夜之间发生了人生的重大变化,但我还是想做回我自己。《易经》曾经说过,适变和应变首先要做到面对事态百变而内心不变。 如果单纯随着外部环境变化而变化,必然会变得浮躁。因为外部的变化对个人而言都是无规律的,而每个人自身的规律是自己能掌控的。所以只有自己的信念不变,才可以有能力去适应外间的一切而“主线”不受干扰。这一点,说说容易,但做其实很难。我们毕竟是音乐家,音乐家不是靠“坐禅”去悟道,音乐家要去操作,去体验生活,去演出实践。所以不变真的不简单。其实我说的“做回自己”并不是狭义的要自己一成不变,而是指“赤子之心不变”——面对音乐的“赤子之心”。你的心可以跟着生活走,但只要你保持着那颗“赤子之心”,就能“万变不离其宗”,那你本质上就没有变。虽然很难,但我希望自己以后无论走多远,都能一直保持一颗“赤子之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