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艺术歌曲的兴起,促进了声乐表演艺术的繁荣。从20世纪上半叶起,我国专业声乐教育得以兴起和发展,由北京、上海率先成立各种音乐社团。在这种新形势的影响下,北京、上海又率先成立了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北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上海美专音乐系和上海大学音乐系等。专业声乐教育机构的成立,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的歌唱家和声乐教育家。如中国声乐四大名旦:黄友葵、郎毓秀、喻宜首、周小燕。" _8 I: d. V6 }7 E0 Y
1 o( m, K8 D/ W4 ~0 G$ Q3 | 到抗日战争结束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艺术歌曲创作在民族民间音调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并取得显著的成效,这些作品有丁善德的《玛依拉》、四川名歌《槐花几时开》、黎英海的《嘎俄丽泰》、塔塔尔族民歌《在银色的月光下》、吴祖强的(燕子》。还有一些体现民族风格的歌曲,如《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二月里见罢到如今》、《牧马之歌》《岩口滴水》。另出现了部分电影抒情歌曲,如《送别》、《草原之夜)等。这些作品成为我国音乐学院和师范院校音乐系声乐教学的的盆要教材,至今在声乐教学中使用。
, b9 ~4 l Z2 X$ ~; @2 Z! F) y8 e- O* p9 n# ^2 w
在“文化大革命”即60年代末到70年代期间,我国的艺术歌曲在民族音调的基础上,创造了既有庄重巍然之势,又有亲切细腻之情的旋律。艺术形象实有光彩,洒脱舒展,这些作品有《伐木工人歌》、《千年的铁树开了花》、《我为祖国守大桥》、(我爱这蓝色的海洋》、《回延安》、《北京颂歌》、《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红星照我去战斗》,这些作品开拓了后来中国艺术歌曲的新风。
, @+ {- P, I9 V7 v& ~. _
; y, M% Q& n8 U6 o, L 进入80年代以后,我国的声乐艺术有了飞跃性的提高,以喻宜茸、周小燕、沈湘等为代表的卓越的声乐教育家,分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为国内外歌坛输送了众多在国际比赛中获大奖、具有高超演唱技巧和艺术修养的优秀歌唱家,如:女高音王秀芬、胡晓萍、迪里拜尔、么红等;女中音关牧村、梁宁;男高音:程志、张建一、刘唯唯等;男中音:廖昌永、袁晨野、吴哲铭等等。他们得到了国内外声乐界的公认。. Z2 h9 \. R1 h
' q& i) x; @5 @% z! Z3 B2 u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艺术歌曲创作在思想、内容、题材、风格、艺术创意、作曲技法、和声织体,以及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较之民间歌曲和通俗歌曲,更具有自己的规模和相对稳定的模式,并对我国艺术歌曲的繁荣和昌盛,进行着不懈的探索和开拓。同时,又推动着我国声乐表演和声乐教学在技术上和艺术上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在声乐表演和教学方面,借鉴国外声乐教学成功的经验,开阔我国声乐教学视野,促进歌曲创作在手法、风格上的变化,涌现出以《祝酒歌》、《我爱你中国》和以《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在希望的田野上》为代表的两种风格的创作歌曲。这些作品不仅是创作者们思想、智慧和劳动的结晶,也是时代精神的再现。, y# ]% x' t6 {( p* ] u
1 p% o6 |) X; g6 r
随着我国声乐教学与国外声乐教学交流的进一步加深,促进了我国声乐教学的发展,使得我国音乐家在声乐发展史、声乐攀础理论、声乐教学、歌唱心理学、语言学、声乐美学歌唱的二度创作、作品研究及流派、风格等多种层次开展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声乐艺术从感觉和经验教学的阶段,逐步走向更科学、更完移的高级阶段,为培养优秀声乐人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