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 G( B% v+ I/ H Archiv这版是一场明科夫斯基率领卢浮宫音乐家乐团在普瓦西歌剧院的现场录音,无论音色,还是速度,都能在第一时间抓住人,好得出乎我意料。/ c1 ~7 r3 }% e: _& L
: q7 Q6 J- s; G: M( H: @. @+ a 赫拉克勒斯的妻子德雅尼拉是剧中的关键人物,是戏剧性的重要推动力。瑞典次女高音冯-奥特饰演了她。能否唱好这一角色,主要看你能否用足够弹性的嗓音而表现人物的嫉妒心情——有时,情节中对人类嫉妒心理的考验不免会让人想起像《奥德赛》或《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里的高罗。闻之便让普通歌者发憷的“Where shall I fly?”,奥特唱得倾情,弱气息和花腔皆可圈点,算扛过了对这一极限的挑战。不过总体论之,更擅小体量作品的冯-奥特毕竟还不算“大号”的歌剧女声——尤其与男主角扮演者、男低音歌唱家萨克斯(Gidon Saks)站在一起时。& z* H3 B1 \# u3 V' v9 d
% w6 n5 N" q% i
萨克斯第二幕中“Alcides' name in latest story”是他的重点唱段,其浑厚的胸音彰显无遗,既展现出英雄气质,也不乏一抹挥之不去的宿命感。即便是曲中所谓的“god of battle”,当他歌唱到该如何对待自己心神不定的妻子时,无疑有了对比效果。必须坦承,这一角色深沉强劲的驱动力其实很大程度来自主人公内心受伤时的酸楚,恍惚间那像极了维奥尔琴的落落低吟。! e9 H4 k. \ c8 }
/ {+ A P% H+ P, O
饰演儿子赫利斯的是男高音克罗弗特(Richard Croft),他声线较轻盈,咏叹调即便挺难时也显得很灵动,极吻合角色的未谙世事。那与女俘约莱华丽绝伦的歌咏形成了很大的反差,女高音道森(Lynne Dawson)饰演的就是女俘约莱,她不幸地遭受打击只因是德雅尼拉的嫉妒对象。约莱最华丽的段落当属第二幕里跳跃感与凄婉交替出现的咏叹调“Resign thy club and lion's spoils”,你听过一遍后必难以忘怀。
传令官的扮演者是假声男高音丹尼尔斯(David Daniels),亨德尔最初将这一角色安排给阉人歌手,不过就戏剧性而言它反倒是最弱的,也许一开始进入的咏叹调“No longer, Fate, relentless frown”已经将角色雨打浮萍一样的被动性揭示大半。% v/ k2 a: @/ J. u( N
9 v3 Q2 s' H- M, B) @- z 企鹅评鉴手册中,除了明科夫斯基的这一版地位不可动摇外,加德纳在1983年所指挥的Archiv版(2010年有了个封面漂亮的再版)也摘得了三星评价, 我感觉饰演儿子赫利斯的约翰森听起来更温驯文雅一些,而饰演主角的男低音歌唱家托姆林森(John Tomlinson)则有十分哑暗的音色,那段“感恩”咏叹调唱得人动容。) k2 e5 c0 H, R2 {$ |
' Q0 s5 k( N2 L X6 T- ~- Z3 Z
至于伴奏吧,明科夫斯基仍非无瑕。他的乐队在伴奏约莱的咏叹调“My breast with tender pity swells”时,听着有点奇怪,因为原本独立的中提琴小段好像不见踪影。而加德纳版能加一分,中提琴音色之美(羽管键琴为之陪衬)恰到好处地被凸显。还有评论指责,明科夫斯基版有几处的速度有些赶,牺牲了气势的积累,“Where congeald the northern streams”就是一例,相形之下加德纳版的乐队要扎实一些。故两版各有长处,两人动用的“五人组”演唱阵容在其时都已臻佳选。乍一看1958年的一版斯卡拉现场(施瓦茨科普夫与科莱利,指挥马塔希奇)也很传奇——是否如人所言,与今天巴洛克声乐标准相距甚远,笔者无缘听到,仍不知详情。3 r$ n L! }; H+ P8 D- y# j
+ A. d. v5 }2 O& t- {3 N' [4 U
说来有趣,加德纳与明科夫斯基两位的共同点是:都喜欢录现场,且都有将原谱修短的倾向,而加德纳下手更“狠”点。明科夫斯基版当初发行时颇受关注,很大程度缘于比加德纳版生生多出的20来分钟。据说,更完整原谱唯有参考1859年的Breitkopf&Hartel版,将来是否有人会演全本还很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