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前方放着一捆捆稻草,挂着表情各异的傩戏面具,一座吊脚楼在舞台一侧,屋檐下挂着一串串玉米,墙上挂着一件蓑衣,土家乡村音乐话剧《寻访满堂音》开演前,这些具有原生态气息的舞美设计就吸引了很多观众上前拍照。《寻访满堂音》由湖北长江人民艺术剧院和鹤峰县满堂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创作演出, 6月13日,该剧作为2016年少数民族地区艺术院团晋京展演剧目,登陆北京民族剧院。' s2 m; R, m% ]1 j$ A" K
- P: T" p$ {" G 在湖北恩施鹤峰县的容美镇,流传着传统曲艺满堂音、传统音乐山民歌,传统戏剧傩戏、柳子戏,传统舞蹈花鼓灯等原汁原味的民族民间艺术。《寻访满堂音》讲述了鹤峰县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在当地寻找满堂音传人覃文举并邀请他重新出山传承民间传统艺术的故事。跟随着他们在武陵山区寻访的脚步,满堂音、五句子山歌、傩舞、花鼓灯这些当地的民间艺术逐一呈现。难得的是,这些节目的表演者,除了湖北长江人民艺术剧院的演员,还有来自鹤峰县的六七位民间艺人。这些原生态演员包括:满堂音省级传承人、恩施民间艺术大师彭文照,五句子山歌传承人舒乐堂、聂发清,五句子山歌唢呐传承人印一松,高腔山歌传承人吴秀珍、吴美珍。其中年龄最大的舒乐堂,已经79岁。 6 c% [1 f# H3 l! B5 Q 0 u. ], @' E6 t% \' A9 I/ ^6 F5 n. U 该剧编剧兼总导演、湖北长江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吴黎莉对记者说,在创作之初,他们的计划是借助当地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打造一场歌舞演出。但实地寻访之后,在跟当地的民间艺人沟通后他们发现,在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的过程中,发生过很多感人的故事,同时,基层文化工作者挖掘整理这些民间艺术的过程也很艰辛,于是最终决定创作一部话剧,用讲故事的形式,让观众在欣赏原生态的民间艺术的同时,也能够了解发生在它们背后的、少数民族地区传承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故事。! T1 D. T: u# k s% s# f' q
# N( |& L! L; \' t# \ S* c 在剧中,这些民间艺人们在剧情发展的过程中轮番登场。在每场演出开始前,彭文照和另一位满堂音传承人骆渊发会坐在吊脚楼上,演出一段满堂音。彭文照手中的土琵琶是满堂音的主要伴奏乐器,这一把琵琶历史已经有100多年,是师傅传给他的。吴秀珍、吴美珍姐妹纳着鞋底,唱响了《唱歌要唱高声音》,她们的高腔山歌,是从母亲那里学的,现在80多岁的母亲,也是高腔山歌的传承人。舒乐堂在年轻时自学山歌,曾经在一个晚上唱了60多首五句子山歌,震惊了全村人。“我们没有为他们刻意编排动作,尽量让他们保持自己平常的状态,让他们释放这种原生态。”吴黎莉说。 0 @* R( I; I2 c7 `( p8 C, v- |& n2 _0 S1 v: c# d8 R
有一场傩舞表演,是舞蹈编导根据当地傩舞编创的,依然保留了传统傩舞的主体动作。舞台周围用来营造环境的傩戏面具都来自民间,但它们太大太重,为了便于舞蹈演员表演,道具设计师用纸做了轻便的傩舞面具供演员们演出时使用。巧妙的是,舞蹈演员们都反戴面具,正面是人、转过身去就是傩,创造了人神共舞的氛围。当地的舞蹈花鼓灯,是一男一女在一张不大的桌子上跳舞,舞蹈编导在编创的过程中,也保留了很多他们原生态的动作,比如抖肩等。: n5 V L- E6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