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5)阿桂兵伐金川时,八旗士兵差不多都会唱岔曲。岔曲又称得胜歌,是军中所用之歌。回京之后,八旗子弟学着唱,老百姓也爱唱。因岔曲的曲调很优美,当时非常流行。每逢亲朋好友家里有喜庆事,大家就聚在一起唱。 9 o5 N' l0 f- N j( ^2 P# ?& s& N$ w8 U/ [2 H' o
于是,有人在皇帝面前参了一本,说军中之人出入民宅,唱一些不堪入耳的淫词滥调,有失体统,等等。乾隆看了奏折之后,马上叫人找来几个能唱岔曲的当面演唱。听完之后,乾隆不但没怪罪,反而大加称赞。认为这种形式很好,应该提倡,并立刻命令掌仪司制造了八角鼓。为了鼓励八旗子弟排练,还发给了一种龙票(即皇上批准演出的执照),让人悬挂在排练场所,从此,排练岔曲的场所便被称为票房。当时的二品官员也可以到票房演唱岔曲而不算有失官体。4 N# F) m: p+ Z& S' b
0 I3 b7 P# Y3 P2 a' Y( R 在北京,称呼到票房里活动的人为票友,票房的头头也是票友,又称把儿头。谁家有喜庆事情请他们去唱叫做请票,票友去唱叫走票或走局。这种演出活动的性质是业余的,不收受钱财。当时有四句口头禅:“义勇胜强,万寿无疆;茶水不扰,酒食自扛。”明白地道出票房演出的宗旨。后来,无论京剧还是其他文艺形式,只要演出是业余的,演员只为娱乐,不为钱,人们便统称这些演员为票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