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491|回复: 0

[名家特写] 传统是根

[复制链接]
应城明哥 发表于 2016-7-11 07:56: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西安音乐厅内座无虚席,“陕西省终生成就艺术家系列——张棣华从艺六十周年音乐会”在这里上演。“陕西省终生成就艺术家”由陕西省文化厅发起,旨在为艺术发展、传承做出巨大贡献的在陕艺术家给予高度评价与表彰。而这一殊荣,对于年近八旬、教学演奏六十甲子的著名琵琶演奏家、教育家、西安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张棣华而言,也是一份实至名归的肯定。
* W8 t% K1 _9 M  H
  H9 S  A( Y# ^( E& H3 a  从二胡、三弦到琵琶
( Z8 f; J& a2 {! B1 d1 `6 l6 ?, ^. ^, m$ K  @" x% l" a4 F- ?1 P; g
  张棣华1937年出生于山西省永济县,和许多世家出身的民乐艺术家不同的是,张棣华走上音乐道路,有一定的偶然性。小时候在家乡父母务农,张棣华并没有机会接触琵琶等民乐,他只是依稀记得,村里有位私塾教师会打拳,还会弹三弦。在他最初的音乐记忆里,除了那位弹三弦的先生之外,就是家乡的迷糊戏。大约13岁的他跟随叔父从山西来到西安后,考入当时“西北艺术学院”附中,开始了音乐学习之路。最初,他学习二胡专业,后来又服从学校安排跟随张宝义学习三弦。张宝义先生是民间艺人,精通京韵大鼓、单弦、奉调、梅花调(梅花大鼓)。
# _8 k( b1 ~( u7 t$ g
3 U- y6 c( W+ C7 Z! ~  三年后,由于学习成绩不错,张棣华又被学校派送到当时的华东艺术专科学校(南京艺术学院前身),于无锡程午嘉老师,正式开始了琵琶学习。在他的记忆中,程先生善于新创作;而教学的过程,程先生话不多,只是在每次上课时给他做示范演奏,剩下的时间都留给他自己练习。待练熟了,程先生再给他教授新的曲子。就这样,以言传身教的方式,既学习了新作品如《美丽的青春》、《自由万岁》等,还掌握了传统曲目《汉宫秋月》、《霸王卸甲》。1954年,张棣华回到西安。
- z2 \7 i5 v  y' o9 ]8 ~6 O" J% ?1 a
4 y3 w, |" l/ X3 l/ j  刚回到西安,由于师资缺乏,张棣华也辗转和杨幼杰老师学习过一段时间,同时自己也跟着录音自学,他接触到了汪派李廷松的录音,对那种奔放洒脱的风格非常喜欢,也成为后来很长一段时间自己艺术追求的目标。
1 Q5 p  B; b3 L
+ ^) `; Z( t7 N# [8 {  就这样一直到1958年,杨少彝先生来西音、张棣华终于有了跟随杨少彝先生学习的机会。在张棣华的记忆中,杨先生上课同样以严谨著称,杨先生用工尺谱,后来才译成简谱。在杨先生这里,张棣华学习了《霸王卸甲》、《十面埋伏》、《塞上曲》、《青莲乐府》等不少曲目,特别让他印象深刻的是,杨先生是“下拨轮”的方式演奏,这和当时很多琵琶演奏流行的“上拨轮”不同。但张棣华对于平湖派的风格,并不是十分地接受。1959年大学毕业,张棣华留校任教。在留校最初的一段时间,他一面教琵琶、一面教三弦,一边仍跟杨老师进行学习。但更多的时候,他从当时很多珍贵的唱片中,一边听、一边自己练习。4 t9 c2 \( l/ H+ q
+ v' e4 L+ z3 t/ U2 K; e1 u* G
  回想学习的经历,让张棣华颇有感触的,除了跟随各位老先生,以传统的口传心授、言传身教的方式学习有所受益之外,就是在大学毕业后,利用假期赴中央音乐学院求学。那时的张棣华,只要有机会就去中央音乐学院跟随李廷松学习。他还记得,李先生和他一起弹琴,什么时候待他的曲子弹熟了,才开始教他新的内容。
, K3 j, ?3 m" l: O8 Z5 M4 w) }( b- \
  慈父仁师 言传身教- g& U( K0 L0 e7 V8 p
1 {1 M, g- y' {$ [0 U
  张棣华是西安音乐学院自己培养的第一位琵琶专业学生,他留校任教以后,由于师资短缺、特别是教材匮乏,他就想方设法交流学习,并亲自收集、整理、编定教材。最初,因为西音附中招生的需要,开始编定“初级教材”,后来陆续编定了“中级教材(曲目)”、“高级教材(曲目)”,在教学实践的需要中逐步积累了教材建设。
& y0 r0 M% ^* k7 m8 ^- z& c6 [4 `9 P/ ]. m' E3 A7 t
  让张棣华深有感触地是当时的全国几次教材、教学交流会议。例如1961年的上海召开的全国“教材会”,在那次会议上他见到了吴梦非、卫仲乐等老一辈的琵琶艺术家,也听到《赶花会》、《狼牙山五壮士》等新作品。特别是在会议中各个院校的代表广泛交流、针对教学、演奏、传承等问题深入的讨论以及会议材料、作品曲目的彼此交流共享,让张棣华大有收获。- M' P% ]% Y% q3 [" C  t1 \

: g0 q5 q/ W: j: a  除了院校之间开明通畅的学术交流之外,张棣华至今都记忆犹新的,就是那段时间内民乐界、乃至整个音乐专业院校中对民间艺术的重视。他记得当时自己虽然是琵琶专业,但却广泛地学习了对包括京剧、秦腔等在内的各个戏曲、曲艺都有充分地学习,现在看来,这些民间艺术形式的广泛、深入的学习,对民乐演奏的促进之大难以估量。5 F6 O* p6 k, W6 l

- t+ D- @% O+ M. P$ m$ Q* t- ]/ x8 R  六十年来,张棣华为西北乃至全国培养了无以计数的琵琶艺术人才。熟悉张老师的人也知道,在他所培养过的众多学生之中,现任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的张强正是张棣华的儿子。很多人对“老张”如何培养“小张”都很感兴趣,但谈起最初培养“小张”走上琵琶艺术之路,“老张”仍是一副淡然的态度。在“小张”还是5、6岁的时候,由于那个时候还没有童琴,“老张”就先让“小张”学习钢琴,三年的钢琴学习对于后来演奏的乐感、音准等都有很好的帮助。在日常的琵琶学习中,“老张”对“小张”的要求与其他的学生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更多地是建立“小张”学琴、练琴的自觉性。“他每天必须要练,一周一节课,平时就是让他自己练,我会听着”,一直到了1977年,“老张”送“小张”考取了中央音乐学院附中。( l- Y; z: U  B3 f

# E- s2 S' U+ s" m3 Z# ^  传统与创新 永恒的命题! E; E% y+ j) [' p* `
, V, O0 i& u) x" g+ h9 ~; D( y( T
  琵琶是件传统的乐器,但就像今天很多的民族乐器一样,都不可避免的面对传统、继承、创新这个命题,张棣华也有自己的态度。谈到现在一些新创作的作品,张棣华认为很多“还是继承传统方面做的不够,没有传统的根基,就站不住”。
2 l4 M$ q' n& Q; Q0 x1 ?; u
( d6 Z9 p* w: }2 l* f# M  张棣华也了解,现在的琵琶界,比以前更加的多元化。在他看来,有一些琵琶演奏家,对于琵琶的推广、传播、乃至从中国介绍到全世界,确实做了好多工作。但也有一些演奏家,在演奏传统作品的时候,虽然演奏很好,但却缺了点“韵”。民乐的“韵”,体现在对“音”的理解上。
/ S7 }! s% j  Q& {- q! b
" x6 C2 H0 S2 [5 V  说到创作,张棣华也对现在新作品创作的匮乏、好作品的稀缺很着急。虽然西安音乐学院有赵季平、韩兰魁这样的作曲家为琵琶写了许多好的作品,但他觉得,当今仍有一些作曲家过分“套用”西方技术的作品,其实效果并不理想。当然也有一些新创作的作品,其实也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在继承与突破以及民间音乐元素的融汇方面,也达到了很高的程度。他期待着更多的作曲家将注意力关注到民族乐器中,既熟悉作曲技法、也熟悉民族乐器的特性,将这些投入到民族器乐创作,才是民族乐器发展的希望。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4-5-2 21:41 , Processed in 0.04023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