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542|回复: 0

[中篇小说] 拥抱令人心碎的日常

[复制链接]

1万

积分

11

听众

6005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中级

积分
12191
mpsh5134 发表于 2016-7-9 13:57: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张小意南京人,出生于1975年,2001年出版第一本小说《蓝指甲》引起关注。2009年赴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任驻校作家,随即翻译艾丽丝·门罗的《快乐影子之舞》《幸福过了头》。现居南京自由写作,为南京文联签约作家。

  留意到张小意,是她的名字出现在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丽丝·门罗小说的封面上,她是译者。近日,张小意出版了自己的小说集《一条名叫幻灭的鱼》。

  这部封面设计简约的小说集,收录了张小意近年来创作的十篇小说,有短篇也有中篇,依据目录安排,它们依次是《再见壁虎》《少年之旅》《宁海路》《痕量》《夜车》《邻居》《故人》《老家》《意大利的礼物》《更多的人死于心碎》。

  《一条名叫幻灭的鱼》来自小说集中《更多的人死于心碎》——这个名字借用了美国作家索尔·贝娄的书名,而“幻灭”是阚晓于养的一条清道夫鱼的名字,它的工作就是吃,吃完了吐几个泡泡,接着就沉到水底睡。这是一条鱼的全部生活,也是小说中女孩企羡的生活。阚晓于是个女记者,时常觉得自己要疯了,她妈对她的“诊断”是:“人要疯了通常有两种缘故:一是只关心自己,二是只关心别人。而你的问题也许是,既不关心自己,也不关心别人……净找毛病。”事实上,阚晓于是关心别人的,她在跟踪调查一个辍学少女杀死外婆的案件。而小说的主体部分,就是关于问题少女的问题,当然也涉及周遭同学老师的问题。到底,这些人的境遇和那条叫作“幻灭”的鱼之间有什么关系,并不清晰,它们似乎存在若即若离的隐喻关系;又似乎没有,各安其位。

  复述一部小说的故事从来是粗暴的,尤其在张小意的小说中,严格的故事是居于次要位置的。相比对故事的经营,她更擅长于对日常事件的呈现和对人物心理的探幽发微。夫妻间一个眼神的交换、情人间慵懒而漫不经心的依存,小学同学多年后街头相遇的貌合神离、街头小青年或酗酒的家庭主妇到店里买烟酒的情状,择取和拥抱的都是生活瞬间的一个碎片化截面,犹如一段树木的横断面,通过年轮脉络,你可以推断这棵树所经历的风雨。

  小说的封面推荐语是“从《蓝指甲》到艾丽丝·门罗,她更喜欢自己的故事”。与其说她喜欢自己的故事,不如说她更喜欢自己的故事言说方式。张小意的小说叙事中,始终维持着一种直接、简约的路径,破碎中的聚集,疏离中的缜密,歧路中的抵近,其间应该有她强悍的生活逻辑来支撑。窃以为,这与她海外生活的经历有关。

  张小意:面对世界的丰富性,自己的理解力远远不够

  兰州晨报:感觉你在小说中对生活日常性及人物心理的把握和传达很到位。短篇小说创作中,你最看重的是什么?最难的是什么?

  张小意:实际上我并没有特意写短篇小说,更年轻的时候,我写的几本书都是长的,不过现在回头看,好像也不能确切地称之为长篇小说,只是二十岁出头的时候,人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的情感,会有许多溢出来,而过了三十岁以后,那些要沸腾出来的情感渐渐会沉积下来,应该是因此我的小说变短了——实际上关注的故事、题材并没怎么变化过,还是人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上渐渐地成长、认识的扩张。

  到了现在,我确实更关注日常生活里的人,不会像二十岁的时候那么喜欢激烈的情感、戏剧性。我想目前对我来说,最重要的可能是需要反复地问自己,这个故事最打动你的是什么,什么是故事的核心?之所以从生活取了某些材料出来,要变成一个故事,一定是有个核心的,而这个核心究竟是什么,有时候需要不断地思考、反复地修改,才能显现出来。

  至于说最难是什么,我想对一个作者来说,最难的恐怕永远是,面对世界的丰富性,自己的理解力远远的不够。

  兰州晨报:你是在什么状态下完成的这些小说?有没有特意给自己设定限制?

  张小意:简短地说,这本书是中短篇集,写作期间有七年,七年间我从北京搬到加拿大,又从加拿大搬到南京,等于回了故乡,所以这些短篇其实把这些年的生活都覆盖了……譬如《宁海路》这篇是南京的地名,写的是解放战争后到现在的家族背景故事,而《再见壁虎》写的就是北美的生活。

  《夜车》、《邻居》、《故人》都在《小说界》上发表过,是在加拿大当访问作家的时候写的。那时候必须要适应加拿大的生活,一个人在郊区生活还不会开车,连去趟超市都很困难的北美生活,我因为是访问学者,比一般留学生有更好的身份条件,可以没有障碍地同加拿大的文学教授圈子来往,同时也和华人圈子来往——写这些小说时并没有给自己特意设限,只是就当时的认知能写到这个程度吧——当时我的生活很安静,生活有补助,如果不乐意,不必和人打交道,是以非常寂静、缓慢的速度在理解加拿大的气氛。

  兰州晨报:《再见壁虎》里的“壁虎”,是否有隐喻意义?但对照其他篇目,你的小说又似乎无意于承担什么“意义”,而是直接地呈现,你是否认同?

  张小意:“壁虎”也许只是生活不期而至的入侵者,夫妻间有可能是外遇的方式,但也有可能只是开车时误听了导航的信号……不期而至的意思就是意外,意外处处都有。至于你说的意义,我主要是觉得这个词非常抽象,生活中的大部分人是具象思维,理论是抽象的常常会让人消化不良,大部分小说还是具象的吧,所以会采用具象的方式直接呈现。

  兰州晨报:小说集中有些篇目给人以未完成的感觉。这是否也是短篇小说的宿命?或者小说家的刻意留白?

  张小意:你说某部分小说给人未完成的感觉,我想这是大部分人对小说的误会。传统上故事总是要讲完的,交待清楚人物命运,古典小说、说书都是这样的。然而到了现代小说,会有更多方向的侧重,譬如人物的形象的塑造只是某个事件的心理乃至于命运变化,后面交由读者自己去想象,所以看惯了传统故事的读者大概不太习惯,会感觉是刻意留白。

  兰州晨报:书名中的“幻灭”可否概括这部小说的气质?书里的插画也是你自己作的,如果可能给小说集的气息着色,会是什么颜色?

  张小意:说实话我也不清楚幻灭是不是小说的气质,我对幻灭的理解可能是人生必要经历的一个独立阶段。之前你一直是个孩子,要被关照、抚育,进而有非常漫长的成长过程,上学、上班、婚姻、生育,这所有的过程都是有逼迫性的,都存在一个个幻灭的瞬间,让人自己渐渐懂得精神生活是孤立的,或许说是被逼着独立的。

  我想,如果让我自己来给小说集着色的话,我可能选择蓝色——蓝天和大海的颜色而已——恐怕这个选择非常传统。

  兰州晨报:你之前翻译过门罗的作品,对你的写作有没有产生过什么启发或影响?

   EF4501FA10C31982B7AB7D2A046BB1B9.jpg

  张小意:一定会有影响的。在此之前我也翻译过美国女权主义运动家弗里丹的社会学理论《第二阶段》,更早之前我的童年生活在一所从事国防科学的部队大学里,青年时期我喜欢背着包四处浪荡,这一切对我都有启发和影响。人本身就是个庞大的数据库,在生活中汲取一切于自己认识有利的元素。提到门罗,我想,她对我最大的影响和启发就是潜意识的运用吧,门罗是个非常擅长运用潜意识的作家,然而我并不是这样,所以思维方式上确实存在很大的借鉴。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5-1-11 11:14 , Processed in 0.112858 second(s), 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