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苍白的格罗夫》(三部形式)8 V0 u$ r' T6 _! t- M; q6 t
; Z, p& [3 P' R2 Z, _$ c# x 此外的A,三部形式结构的第一部,它的本身是一个二部形式,正如许多二部形式。模式的配置是ab1Ⅱb2c。b2是b1的实际模仿,不过是降低了一个全音而重复出现的,B在构造上有更多次的反复。开始的短句,依照音阶级数下降的次序,重复出现三次而结束在自A借来的C小调的重用,并把它放在属调上。此外,三次被重用的短句是A部中b短句的倒转得来。曲调便是用这样的发展和反复来保持听者的兴味。总之这是一种非常精致的小品创作的技巧。% t `# i. N8 r" q
1 Y7 o2 a9 I% B3 l5 z% G2 n) p6 `
(4)《随风转舵的人》(三部形式)
: {! S! k2 X3 D! o4 v- u, P+ d7 }( m5 ]- t/ o0 S4 y. v7 i
这首曲子也是一首很标准的三部形式,由两小节长度的短句对称而构成。对此曲有两件重要事情是要指出的:(1)开始的乐调的重复;(2)对此乐调—B—并不是由新的材料所造成,只是将A部开始小节的节奏加以发展,从这里可看出它的详细设计是这样:1 j. J( o, l/ k$ B4 f4 v2 e
; g( Y1 l$ ~2 O
(4+1小节)(1)主要乐句的现示,继之用两小节把它结束,然后将这四小节重复一次。3 b# ^, L8 M7 _( k
: i/ @; I7 `6 R4 }, D! u6 f/ n. [: Q (4小节)(2)主要乐句的发展而造成新的乐句,以同样长度使其与现示部平衡,同时采用一个新的调(A大调)。
# T5 |6 }2 k. m: W8 c
0 ^0 x7 m! Y; ~' _" H. M' [ (4小节)(3)原来乐句的再现。
+ I) d3 L5 f0 x
2 }- C! I* H2 d: k" f7 c4 u8 O: W& d( D 这样古老的形式,在音乐史上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因为由它开始发挥了差不多是无限制伸展的创作方法,并且在事实上,从这种基础形成的发展,演成为所谓“奏鸣曲式”形式,这形式自1770年起,在乐曲形式的范畴里,统治达一个多世纪,直到现今仍没有完全衰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