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科研处承办的国家艺术基金“青年合唱指挥人才培养”项目第一阶段培训课程开启,通过考核从388位报名者中录取的50名学员参加了开班仪式。 & o) Q( s" k- o" Y. Q# {/ m; X8 ~3 p
388选50 & a9 Q- {1 k. {6 m0 k! a2 |8 {# H8 U; s% U) @" A, `
2013年12月30日成立的国家艺术基金旨在繁荣艺术创作,培养艺术人才,打造和推广精品力作,推进艺术事业健康发展。由中央音乐学院承担的国家艺术基金“青年合唱指挥人才培养”项目自今年3月16日正式启动报名程序,截止4月10日,共收到388份报名材料,经项目组专家审核后,确定104位报名者进入复试阶段测试。根据复试成绩,最终录取50位学员参加培训。0 T" ?: e; d0 R* w5 J; t. w
! X6 o* V, e% F& B' x5 ^ 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教授杨鸿年在开班仪式上透露,这个项目的考查非常严格,参加评分阅卷的老师不仅是指挥系的,还聘请了外系老师进行阅卷。比如作品分析考卷就有外系老师阅卷,而且所有试卷都是闭卷批改。全程参与考核阅卷也使得他摸清了目前国内合唱指挥的专业水平现状以及针对青年指挥的培养方向。388名报名者中经过两次严格审核录取的50名学员,来自全国合唱指挥的中青年队伍,他们中既有地方音乐院校的院长、教授,也有中小学教师、指挥专业在读研究生等等,有部分学员甚至是“师生同堂”。 $ T' k3 z" k/ c" l8 n) J& |6 ~9 A, K
中央音乐学院院长、指挥系主任俞峰表示,由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承办“青年合唱指挥人才培养”项目很有意义,可以使有水平的合唱指挥往“高精尖”的方向发展。目前国内合唱事业蓬勃发展,但是职业合唱团并不多,把指挥训练好,有利于合唱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而且这次项目还招收了偏远地区的学员,对于促进当地合唱事业的发展以及全国合唱事业发展的平衡有很大促进作用。- Y; A2 g; o) H5 [% M! y% T
# v, ~4 `1 o: K' A' s* ~ 进阶三阶段 ) L3 s: c+ N7 R% z! y }' q( X' W/ F' U- V: M
从“青年合唱指挥人才培养”项目为期两周的第一阶段培训课程表上看,学员们的课程包括每天的晨练、导师讲课、现场排练、观摩音乐会以及实践音乐会各个方面。杨鸿年教授总结了项目培训班课程的特点:内容涉及合唱学科的各个方面,如合唱指挥学、训练学、创编学、合唱钢琴伴奏、合唱史学美学研究等内容;教材风格多样、覆盖面广;国内外专家汇集,专家选择上“以我为主,外聘为辅”,以国内专家为主,国外聘请专家为辅,更适应国内合唱指挥的需求,既有俞峰、严良堃、杨鸿年、吴灵芬、田晓宝等指挥界专家,也有唐建平、刘晓耕、徐坚强等作曲家。杨鸿年表示,中国合唱最缺的是“粮食”,即非常缺乏合唱的新作品,为此,培养指挥创编曲目的能力迫在眉睫。这次培训班聘请了创作《水母鸡》、《撒里啰》等合唱曲目的作曲家刘晓耕讲解民歌创编的内容。创作《归园田居》的作曲家徐坚强有很好的戏曲底子,可以给学员带来作品分析新的视角。为了解决国内指挥大多存在的作品量不足的问题,参加培养项目的50名学员还将组成一个合唱团,通过“既唱又指”的方式涉猎大量文献作品,以此增加作品分析能力。( w$ D. O8 B6 L
1 V$ U2 o( Z- {- _
该项目培训班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5月18日至6月1日两周时间,形式是集中培训;第二阶段是6月至9月,采取远程教育的方式,导师将学习内容及回课方式告知学员,以此巩固学习效果;第三阶段是10月份,将以音乐会的形式给学员提供实践和提高的机会。杨鸿年将三个阶段形象比喻为“进食、消化、实践提高”,这三个阶段对于已有一定水平和经验的合唱指挥专业上的再提高具有很好的延续性、进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