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乐是什么?一千个人有一千种回答。
7 y3 N3 t/ h$ b/ b0 B$ x. q4 j
; D6 d- j$ b! F4 t6 `. h 音乐之于演奏者,是静谧的音乐厅舞台上频响丰富的钢琴演奏,是将几十年光阴锤炼赋予弹指一挥间对乐谱的酣畅演绎,是用旋律讲述人类感情的语言。音乐之于你我,是陷落在羽管键琴拨动出浪漫缠绵音色时的恍然失神,是震撼于管风琴恢弘鸣响时的心绪激荡,是合着一呼一吸的心灵律动。
5 M2 F8 ?3 L% @$ x4 J0 x
5 h8 E' ]- R7 _0 M* z: T4 q 音乐这样美,人们常常沉醉其中而忘记能令琴槌准确击弦、拨片恰当拨弦、6500根管风琴琴管和谐共鸣的保证——调琴师。音乐之于他们,是每场演出前长达几日的辛苦调试,是确保不发生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的侧耳倾听,是与演奏者不厌其烦的反复沟通,是大幕落下曲终人散后对乐器的精心维护。对于自国家大剧院成立伊始便在这里工作的键盘技师于快来说,这是音乐之于他的意义。从2007年到2016年,270多位世界级钢琴家曾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演奏,于快为其中的200多位调试过钢琴。同时,“键盘技师”的头衔意味着他还要负责羽管键琴和“大家伙”管风琴的调试工作。
. I( x! p) p0 f$ |/ Q9 `
& k! c6 W0 z# K3 z2 V 于快说,键盘技师是国家大剧院独创,他也是世界范围内名副其实的键盘技师。在古典音乐的发源地欧洲,调琴讲究“术业有专攻”,钢琴技师、羽管键琴技师、管风琴技师之间界限分明。虽然钢琴在古典音乐演奏中使用频率最高,但在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里也需要大量羽管键琴、管风琴,甚至钢琴的前身——击弦古钢琴的演奏,而能够胜任这些键盘乐器调试工作的人才在大剧院建立之初,是亟须的。于是,键盘技师的岗位应运而生,毕业于钢琴调律专业的于快迎难而上。: f: O% U: W2 F! ]6 @7 h! @% w" T
7 u) @ }. J; M3 j
“慎独”,是于快谈及学习管风琴调试技术时频频提到的词。管风琴是源自欧洲的古老大型键盘乐器,已有2200余年历史,虽然传统悠久,是欧洲许多音乐厅、教堂的“镇院之宝”,但在十几年前的中国并不常见。遵循着“慎独”二字,于快边自学德语边在网上搜集资料开始学习,常在工作之余到拥有管风琴的音乐场所听音乐会,结束后向外国技师学习调试技巧。% u1 Q; S3 t9 ?7 S/ r- F2 r
4 t0 S8 I! }& o3 ]) c0 q 2006年9月,国家大剧院主体结构封顶,由德国约翰尼斯-克莱斯家族生产的管风琴运抵大剧院。于快说,真正触摸到3、4层楼高、拥有6500根音管、94个音栓的管风琴时,依然被它的硕大无朋深深震撼。每个生产管风琴的公司都有技术机密,对如何将管风琴调试到最佳状态非常重要,而德方并不愿分享,只让于快做一些搬运的体力活。为与严苛的德国人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能尽快上手学真正的技术活,他一丝不苟地完成对方定下的工作任务。渐渐地,从拧紧管风琴传动系统的轨杆螺丝、用牛皮纸包裹管风琴风箱上方的配重砖头做起,于快逐步掌握了管风琴的调试技术。2007年11月,历经漫长的14个月安装调试,大剧院的管风琴完成验收,于快也终于出师了。
" m4 l H$ y/ L0 n9 h, m
8 C9 ]; n& z8 b7 Y' j1 X9 u' Q 管风琴对环境条件要求很高,必须恒温恒湿,即:环境温度在22摄氏度正负2、湿度在50%正负10,且要尽量保证干净无尘,一粒微小的灰尘滑落到音管中,都会让音色产生偏差。于是,每次有管风琴登场的音乐会前,于快都要对这座大型乐器进行调试。6500根音管,分为簧管和哨管,簧管每次音乐会之前都要重新调音,于快和同事们要用一周时间在3000多根簧管之间爬进爬出,逐个仔细调试、侧耳倾听。辛苦吗?他说:“与调试其它键盘乐器不同的是,调试管风琴是透支自己听力的过程,有的时候为了达到完美的整音,需要摘掉耳塞,常常会幻听,但在技术换艺术的过程中,毫无捷径可走。”' h7 ]! t/ \) X8 u" [9 j# J
4 n2 U8 k9 `1 \* p( s k# M, S
于快曾为200多位钢琴家调试钢琴,面对这张优秀的成绩单,他淡然地说自己只是一个使者,在钢琴家和钢琴之间建立联系。但每个大师级的钢琴家,对钢琴音响及触键的要求都不一样,把一台冷冰冰的钢琴,调试成活的、会唱歌的乐器,发掘它各个方面的潜力,让它贴近每个钢琴家独特的声音想象,完全有赖调琴师的工作。钢琴诞生至今300余年,内部结构复杂,音乐表现力丰富,需要调琴师特别重视细节,对声音的变化极度敏感,才能令88个琴槌击弦产生的音色达到主客观平衡。例如:在整音过程中,需要在绝对安静的环境下,利用对弦槌的槌头贴合打磨、针刺,还要注意权衡钢琴的声响力度并排除杂音,才能使钢琴音色达到平衡且均匀的效果。2 G% ], P+ U' G
% i! w& E: I7 R# N 每位钢琴家来大剧院演出前,于快都会认真琢磨其演出视频、音频,了解钢琴家与乐团的合作经历,熟悉其演奏风格和对琴键触感等细节需求。调音时,他会与对方反复沟通,用一整天时间进行调试。除了在琴弦上的功夫以外,钢琴的摆位也很讲究,与反音板及与台口之间距离、轮子朝向等细节都十分重要,例如施坦威品牌的钢琴要求两个前轮子朝向同一,才能达到调试时的完美效果。在于快眼中,钢琴仿佛具有生命,与歌唱家一样,需要全身心投入运转,钢琴家与钢琴的融合才能产生最佳效果。* u- |, \/ [4 |; Z7 Y0 t3 k6 a% E0 ^
+ p( i5 ^0 I; Z: h 诸如埃莱娜-格里莫、劳伦特-艾玛德、史蒂芬-霍普、郎朗等数十位世界级钢琴家都曾在唱片扉页写下对于快的称赞与赠言。郎朗举办钢琴音乐会时希望琴音旋律部具有金属音,于快就特意紧扎羊毛毡材质的琴槌肩部两端,将羊毛毡密度向头部赶压,令槌头坚硬,敲击琴弦发出金属般的音色。于快将一个扎断的琴槌送给郎朗,他欣然收下,并请于快签名留念。8 j' l3 F1 ^, G, ~: Z1 x
$ z# `/ a8 y s) g
比起自己的工作成绩,更令于快念念不忘的是在钢琴家身上领悟到“技近乎道”的精神追求。2009年,钢琴大师毛里奇奥-波利尼来京举办肖邦独奏音乐会时,曾舍弃自己所带钢琴,选择大剧院为他准备的施坦威钢琴。演出结束后,波利尼说:“我走遍世界各地寻找理想的钢琴,没想到在中国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上遇见了它。”讲起这段经历,于快说,其实波利尼从意大利带过来的钢琴触感更好,弹起来更顺手,大剧院的钢琴虽然音色更美,却需要重新熟悉适应。在挑战自身演奏技巧与呈现完美音乐之间,波利尼以作品和观众的感受为重,令他深为感佩,“这是钢琴大师的一种忘我境界”。0 O: e; b. [0 Q7 V( W5 N$ v& E6 u& Q
; P( C* U& ]. @6 Q0 v
扎羊毛毡琴槌时的于快是琴弦上的匠人,用精湛的技术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完成钢琴调试的每一步琐碎工作。这份工作具体而微,却承担着国际文化交流的大义,给初抵中国的海外钢琴家留下中国古典音乐发展水平的第一印象。是否有人真正懂得钢琴调律、剧院能否提供一架状态合格的钢琴,往往决定了钢琴家能否接受外国剧院的演出邀请。而音乐家之间的口口相传,更令各国剧院的口碑在国际上传播开来。钢琴奏响的不止旋律,还有这个时代对音乐的理解,对文化的尊重。' E% t: ~; N! ?* Q3 t: f& w$ k( N
# v4 Z- I. |( I& | E/ L2 I
于快说,坐在钢琴前、摸着琴键谈工作感到更真实,感觉更放松。许多同学已改行,但他依然守在键盘边,“走”在琴弦上。从大剧院音乐厅来到地下二层乐器储藏室,要走过一条曲折又安静的长长走廊,这是从台前走向幕后的必经之路,也是琴弦上的匠人技艺日臻完善的必经之路。 1 k8 y7 L! X. r- 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