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503|回复: 1

[名家特写] 如何让信天游继续“信天而游”

[复制链接]

1万

积分

27

听众

7415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中级

积分
15296
sina 发表于 2016-6-17 14:35: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陕北民歌曾经是汉族民歌中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民歌,中国革命的延安十三年将陕北民歌带向了全中国。
+ J6 ]3 Z" j% a+ k9 h" @5 _2 w# E. {
/ w* E$ j3 F9 I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陕北民歌的传承和发展面临挑战。如何让陕北民歌的精髓得以传承,如何让信天游在新时代里继续“信天而游”?9 y( d) @; z' m8 p4 d4 u
+ w* p& o  k6 u+ O  T0 E& m' u
  抢救性整理为后人留下“火种”
+ {7 Y9 m  p, F( w" E8 y' R+ Z* H) J+ E* A+ S
  李兴池是西安音乐学院西北民族音乐研究中心的研究员,一直从事陕北民歌的搜集整理研究。近年来通过陕北的实地调查走访,李兴池发现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后他采访过的老艺人眼下已经很难找到,很多陕北老民歌手相继亡故,五十岁以上的老艺人也非常罕见。
5 S0 B# J4 Q' s# y; ^4 L& b3 a$ _4 j6 M6 j
  李兴池撰文感慨,民间音乐主要依靠活态传承,依靠手把手面对面的直接传授,也正是这样,使它具有了鲜活的生命力和强烈的感染力,在长期的传承发展过程中永不衰败,不断繁荣兴盛。随着老艺人的逐渐逝去,陕北民歌的继承状况令人担忧。
- |" u/ n9 {! i2 f/ |, e8 u
; D6 ]7 X( T" F* [  由此看来,深入地抢救挖掘、收集整理老艺人掌握的陕北民歌,显得刻不容缓。
  D; W/ h5 w2 f1 |, M( f
+ v6 I$ O  f7 @  目前我省还没有一个统一的陕北民歌数据库,大多是各地方文化组织、音乐制作人、专业院校等自己搜集整理的。在西安音乐学院图书馆网站的“特色资源库”中,有一个陕北民歌数据库。这个数据库中有很多陕北民歌的乐谱资料、视频资料、音频资料等。
" c* ^9 z# ]) V: o! }5 T5 d; D# J7 }- j) E! \
  “数据库里的内容除了一些是公开发行的音像制品外,很多都是我们的师生去陕北采风录制回来的。”西安音乐学院图书馆馆长刘荣弟说,“这些老艺人现在不多了,很难找,找到了也不一定还能唱,所以我们多方寻找,想尽量多地留下资料。93岁高龄的柴根儿被称为陕北民歌的‘活化石’,我们已经邀请他录了三次,共130多首民歌。”
( u' [: a- Y2 K# `1 c4 \3 j
7 \; D/ c% H' C% K5 a  同时,刘荣弟也坦言这项工作的艰辛:“做陕北民歌数据库需要强大的后台支撑,包括人力、经费、资源等等,以我们目前的能力只能为学校师生和音乐专业人员提供资料服务,而要全面地挖掘整理,就需要建立更加专业的力量。”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积分

27

听众

7415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中级

积分
15296
 楼主| sina 发表于 2016-6-17 14:35:23 | 显示全部楼层
 “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些曲目外,陕北民歌的曲库里还有很多不为人熟知的经典,通过搜集挖掘,将这些整理出来呈现给听众,可以让人们对陕北民歌有更全面的认识和更好地传承。”陕西省音乐家协会主席尚飞林说。
' {8 U, R: `' u" X( v/ a* I' K) L( a$ s& |. V$ i
  抢救,是陕北民歌搜集整理面临的紧迫任务。业内人士建议,我们应该有规模、有规律地组织相关人员深入基层采风,进行挖掘、抢救已濒临后继无人的陕北民歌,用现代科技手段录制保存直观的音视频资料,既可以供人欣赏,也给后人留下再度创新和改编的火种。
; g/ k: a7 S0 G5 g
) B! {: n) {2 r5 j  “漂”着的年轻歌手要能“沉”下来
! p9 S4 k) T9 p. Z
, y* b9 L+ l8 h& ]: W  老艺人们相继逝去,中年歌手青黄不接、出现断层,还有谁在演唱陕北民歌?
+ D6 Y( d1 @3 I" O# M  S: e# ~6 K0 ]+ `
  卜晓刚,横山县人,从小爱唱歌,几年前来到西安边上学边唱歌,后来全职当陕北民歌手,通过参加各种比赛,在圈内已小有名气。“演出少的时候我就到西安音乐学院旁听陕北民歌专业的课,还经常回老家听村里的老人唱,我就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听到纯正的陕北民歌。”卜晓刚一直在坚持自己的梦想。
' p2 x3 Q* v+ |$ O) n8 T6 g" f/ d3 X# B! Z2 U
  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观众需求让很多年轻的歌手选择来到西安,而面对这些“漂”在西安的陕北民歌手,省音乐家协会主席尚飞林总是称他们为“孩子”。
; T! u$ }; a( X- u( C3 H. R. J8 {: ]+ ]) h/ L# n3 O8 @$ p& ?
  “这些孩子基本没有固定单位,主要收入来自商业演出,每月的收入也不固定。他们为了生存四处奔波,生活得很不容易。”尚飞林说,“我觉得,应该给他们提供更多展示的平台,政府可以给这些年轻歌手一些扶持,让孩子们没有后顾之忧地去传承陕北民歌。”尚飞林也认为,陕北民歌不是飙高音,而是讲究味儿足,年轻的民歌手应该多和民间艺术和民间艺人打交道,保持原有的朴素的心态,坚守陕北民歌的精髓与根脉。
, c, e7 Y, e% a1 r0 F" o3 E+ h. l' B' n2 S. b+ T$ x( p2 D: t
  如何保证陕北民歌的演唱“后继有人”?从娃娃抓起被给予更多期待。
$ M- v, }. E8 O, b, E0 O* F7 _8 v6 A2 ~& ~( I+ S1 k  l# W8 C
  在省市“两会”上,有代表委员多次提及在陕北课堂中增加本土文化课程,将陕北民歌的教学融入到教材中来;也有人建议开办“陕北民歌”培训中心,培养演唱以及管理人才,在不断的积淀中完善壮大演唱队伍。; }, a* w, |9 r4 n

% L5 Y( U3 N) b  改编创作不能丢了“魂”
5 P$ z0 |# i. d# I1 J& y; b* r0 Z& u& L) f0 T; s. e; u  }3 L0 _
  近年来,经济的发展与快节奏的、新生活方式,使得传统的陕北民歌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创作土壤和群众基础。在农村,会唱陕北民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而唱的也多是《赶牲灵》、《三十里铺》这些知名度高的曲目。新时代,如何向人们更全面立体地展示陕北民歌的无限魅力,陕北民歌的改编创作问题摆到了人们面前。
- v/ K& R6 u7 {/ I3 I% s2 |
0 x9 R; I6 y+ B" @  “陕北民歌是陕北人喜怒哀乐的情感表达,而陕北民歌的发展离不开延安时期众多音乐大家的改编整理。《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其实就是延安的音乐工作者将两首民歌整合改编在一起而成的。六十年前编著的《陕北民歌选》是陕北民歌的权威之作,作者何其芳在对民歌进行修整的同时,也并没有改变民歌的朴素。”尚飞林说,“我认为,改编民歌是个综合性的工作,我们有必要有组织地对整个陕北民歌进行梳理。”
6 w7 i: K7 k4 J4 F3 O* E- R) p" ^7 ?+ M# u
  陕西省音协名誉主席、作曲家贺艺同样表示,民歌要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在创新上要大胆放开,但不要丢了魂。陕北民歌姓“民”,民歌一定要得到群众的认可。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5-9-6 03:25 , Processed in 0.131101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