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细跳月”是我从小喜欢的一首乐曲,特别是中国民族音乐家彭修文根据该舞蹈的音乐,写下的民族管弦乐曲《阿细跳月》流传多年,至今常演不衰,能够前往此曲的诞生地一直是我的梦想。
0 m3 a) A# [. \+ y5 A! i- B
3 j7 d8 U6 w# {) g( E( J “可邑小镇”诞生地# ^0 i) X& N! R2 u# `0 e( r; V
8 Z" ?5 K$ F, K6 t4 e
到了红河的弥勒,据说“阿细跳月”就诞生在这个如今打造出来的名叫“可邑小镇”的休闲之地。
9 s- f5 c. o5 h, r f/ |0 ?: O
7 M8 \5 d d& R$ d2 K" D8 e “阿细跳月”源于弥勒,阿细语称“嘎斯比”(意为跳欢乐),是彝族支系阿细人个个喜欢的民族民间舞蹈,以其优美悦耳的音乐旋律,热烈奔放的舞姿人见人爱。而且“阿细跳月”的独特律动及韵味,皆来自胯而带动双腿似火而起的交替弹跳,故特具感染力和爆发力,旁观者皆会萌生跃跃欲试之感。( @, R6 F) K( @6 T) m# q
0 ^$ [" l+ A" Q$ V5 k0 `8 A
刚到门口,就被当地居民用特有的欢迎仪式边唱边跳地簇拥在路中间,他们用最古朴的民风喜迎我们的到来,喝酒、跨火盆等,让我们仿佛到了一个世外桃源,宁静的山村、古朴的民风、好客的村民、精美的壁画,酿成一杯浓浓的彝族阿细文化的美酒,那样甜美、醇厚,让人久久回味、流连忘返……
4 x/ B& \, U% [8 k/ Z0 Q) v! G: V' _1 ^: D
我们进入小镇,虽没有繁华的街区,但每一处都有可邑的故事。精美的壁画,传承着彝族民俗文化的各种起源,通过壁画可以了解当地习俗风貌。蓝天白云下,黄墙黑瓦,给这里每一个淳朴的人都镶上了一层“金”。0 R4 _' l3 |: R! w! ]) f5 ~
" R% Z% ^9 i* p
闻一多“一字之改”
4 e6 }! t1 X5 o9 f" x# J2 U P# x2 G, r& \- g( b e
“阿细跳月”作为一种土生土长的民族舞蹈,自古以来,只是作为彝族阿细人表达喜悦,欢庆节日、丰收和青年们谈情说爱的一种歌舞形式。但“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阿细跳月”有意无意间便跳出了她的故乡,自信地走向辉煌与浩大的舞台,且名扬中外。
* I( B5 A; \; y8 R8 t: l7 m# H2 h; j% J3 K, p1 x0 j e
“阿细跳月”据考证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其走出彝族阿细人地区并被外人所熟悉是在上世纪四十年代。
6 X* n% s7 q5 j6 s3 V
( `% \% J7 w1 T8 t8 u 1945年2月,西南联大费孝通、闻一多等先生带领学生到现弥勒县可邑村、凤凰村采风时,与当地村民举行“跳乐”的娱乐过程中意外发现了这种音乐及舞蹈。闻一多当时很激动,当即要求组织一场节目到昆明演出。经过一年的准备,次年在昆明国民党党部礼堂得以成功演出。据记载,当时演出效果非常好,一票难求,报纸连篇报道,成为当时昆明街头巷尾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演出结束后,闻一多根据人们常爱在月光下跳起这一个舞蹈的特点,就建议将原名“阿细跳乐”更名为“阿细跳月”,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成为了如今通用的名词。
- K/ d+ s( J! X& k+ Y3 n3 R$ S# w D8 s: W: v) \( o" [4 i7 D
解放以后,弥勒“阿细跳月”获得了新生,走出了云岭大地,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