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人告诉我,《哈尼哈巴》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是在哈尼族社会生活中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的民间歌谣,是庄重、典雅的古老歌唱调式。而哈尼多声部民歌则主要表现歌颂劳动、赞美爱情、记录山野田园美景及民族习俗等,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 W0 _' c' j. q: S; [
$ G: \9 Q4 W6 K6 Y7 i. Y$ p
阿扎河乡普春村是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发源地,多声部音乐《栽秧山歌》的历史渊源目前已无从考证。但据调查,它是哈尼族一种古老的传统民歌,千百年来,哈尼人在劳动中自然产生了《栽秧山歌》。此歌是1986年红河州开展全州民族音乐集成调查活动时,哈尼族艺术家吴志明下乡调研偶然发现的,他坚信这是一种多声部音乐。次年,云南艺术学院器乐系教授张兴荣夫妇也来到红河,这独特的音乐引起了他们的重视。而后,他们确认云南哈尼族有八声部音乐存在,这引起了国内外音乐界的广泛关注。 # Z/ l" k' T3 A% a2 s + `$ l. J0 H! y, N 在当地,16岁以上的姑娘及中老年妇女都能演唱。世代与梯田打交道的哈尼人最注重的是栽秧季节,每当这个时候,梯田里山歌此起彼伏,遥相呼应,震撼山间。 , Y) @5 |( Q+ |( L! R! b A" E2 G7 t o) d' e/ T
红河州文化馆的作曲家张明告诉笔者,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历史悠久,它主要流传于红河县以普春村为中心的数个哈尼族村落中。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包括了歌颂劳动、赞美爱情、讴歌山野田园美景等方面的内容。曲目以《吾处阿茨》(栽秧山歌)和《情歌》最具代表性。演唱方式分为有乐器伴奏和无乐器伴奏人声帮腔两种。哈尼族多声部民歌的演唱场合多样化,梯田、山林和村寨都可以是其表演空间。伴奏乐器均由民间歌手自己制作,但三弦、小二胡只在普春村使用。哈尼族多声部民歌的唱词结构以开腔用词、主题唱词、帮腔用词三部分构成一个小的基本段落,其音乐形态在歌节结构、调式音列、调式色彩、调式组合和多声部组成等方面都显示出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征。 [2 _' {: n, A8 {/ k 0 Q9 j0 Z1 n% e8 N3 y 哈尼族多声部民歌中凝聚着哈尼族的音乐智慧和才能,展现出哈尼族独特的演唱天赋。在田野考察过程中,有关专家已采录到8个声部的原生形态哈尼族多声部民歌,这极为罕见,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哈尼族多声部民歌是中华民族音乐的瑰宝,已引起国内外音乐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哈尼族多声部民歌与社会生产,尤其是与梯田稻作农耕劳动相伴而生,它是研究哈尼族文化及其民族性格和审美观念的重要资料。 W L0 H1 r- K ~$ Y
6 W4 [; {" [( f; e3 g1 v' A
恩格斯说过:经济上落后的国家与民族,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哈尼族,在经济上无法与富裕发达的民族相比,但在人与自然高度和谐发展这一人类当代最高哲学的思考和表现上,这个贫穷的民族却能够演奏世界农耕文明的第一提琴,因为哈尼梯田文化所代表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理念是无与伦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