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葫芦娃,葫芦娃,一根藤上七朵花”、“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看到这几句熟悉的歌词,70后、80后们应该会不由自主地哼唱出来吧?然而,让70后、80后们有些意想不到的是,为人父母之后,自己10后的宝宝们每天听到的还是自己小时候耳熟能详的歌曲。为什么一首儿童歌曲能唱个几十年而不换样呢?' {% E' U/ k" k! F! j6 m9 r# y
+ n, k& m$ `. Q1 | o. X6 r. m
流行歌曲和“老歌”当道! i! N ~" X, A
: L- `7 F/ B( V* l: v2 S
最近刚刚参加完儿子幼儿园毕业典礼的张先生心里也一直犯嘀咕。原来,张先生发现,孩子幼儿园里循环播放着的是“左手右手一个慢动作,这首歌给你快乐,你有没有爱上我”,“这不是流行歌曲吗?难道现在都没有能给孩子们专门听的儿歌了吗?”
. m) q6 i0 p/ d% ~. g5 e) u" X, {; u: ]6 S' r
除了儿童歌曲之外,同样极具“年代感”的还有童谣。1982年出生的李女士最近发现,从幼儿园回来的女儿口中常常念念有词,仔细一听,原来是在念叨“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李女士倍感亲切之余又有些不解,这不是自己小时候学过的童谣吗?跟自己的妈妈一求证,快60岁的母亲居然对这首童谣也十分熟悉。几十年过去了,童谣怎么一点儿都没跟着“与时俱进”呢?
( m5 R# k( T1 B9 x0 F# _' y1 T# H/ k" `$ ~6 X, |) E5 o
缺少专职创作和推广队伍
, e, ~9 }, y. B+ P7 D8 x& B) s. @$ X: Q$ _
对于家长们的困惑,不少来自一线的幼儿园教师也是感同身受。来自东四五条幼儿园的焦捷已经在幼儿园从事了近20年的一线教学,她时常也会觉得“没有新的儿歌可教”。“也不是没有好的新歌,只是感觉没有经典,比如说一些动画片的主题曲,可能今年教孩子们唱了,明年就不一定用了,都是热闹一阵儿,昙花一现,传唱不下来。”
+ ^% P6 {- L: n, @7 a, E0 V" c% b5 R
儿童歌曲、童谣为什么会在几十年里都不换样呢?对此,来自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早期教育研究所的副研究员徐明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与其他类型作品相比,儿童歌曲以及童谣的创作要求更高,而且缺少专职的创作和推广队伍。由于儿童歌曲和童谣面向的是3至6岁儿童,所以只有符合了这个群体特殊的语言发展特点和思维规律,创作出来的作品才有可能被孩子们喜欢和认可,从而得以传唱。与童谣相比,儿童歌曲的创作还需要考虑到儿童的音域特点。“有的儿童文学作家推出的童谣,或许从成人文学的角度来评价很有水平,但是由于太过抒情和浪漫,反而会使得作品不够具体,这样就很难打动孩子。”
1 o/ h- {, {2 D4 l: k. i* p7 ~4 l5 k( o! F; P$ y( ]7 }, L
此外,据徐明介绍,从整体情况来看,整个社会对于3至6岁儿童这一群体的关注度较低,社会上缺乏专业的儿童歌曲和童谣创作团队,也没有专门的推广队伍和运作公司;加上较低的报酬,就使得儿童歌曲和童谣在创作上缺乏动力。
$ V o0 G% V) U3 ?! l' h
; t5 ]( l% q* b: R: k1 O 童谣和儿歌作用不可低估2 g6 p0 u" c) o3 ~5 c/ ?
, K& t) e1 r+ P! [ 也有家长质疑,儿歌市场看上去如此“萎靡不振”,是不是也说明童谣的作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已经被取代了呢?徐明并不这么认为,在徐明看来,童谣和儿童歌曲在帮助孩子们感知韵律、积累词汇、增强语言理解能力等方面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 A* X" x* o* W* O: x% A+ x7 [. |
/ Z3 x* {+ l$ m# `9 k 记者注意到,不少方面也在为推广童谣的创作做着努力。比如,近日,东城区就启动了“互联网+新童谣传唱”移动互联网平台。此次活动将东城区小学生新童谣大赛历年优秀作品与网络平台相链接,转化为视频和音频,供孩子们聆听、模仿、观摩、学习。平台上每月还将挑选出30首朗诵作品进行评选,票数最高的前10名孩子将成为当月“互联网+新童谣传唱平台人气王”,可以获得明城青少年活动中心提供的一项免费优质课程,一学期免费学习。此前,宣师一附小也鼓励孩子们以新童谣为载体,记录和反映校园文化生活。
- x$ \1 M4 ~4 ?' D- H5 O5 {4 p8 X5 g2 r" e7 }1 f# U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