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约翰-凯奇上演了他的两部惊世之作——《4分33秒》和在黑山大学举行的集体行为艺术,开始声名大噪。“4分33秒”是一段虚无的演奏时间,但设计得有板有眼:演奏家走上台,在钢琴前坐下,打开琴盖,静坐,过了33秒,关上琴盖又迅速打开,静坐,过了2分40秒,再次关上琴盖又迅速打开,仍静坐,再过了1分20秒之后,演奏结束。虽然在当时已见怪不怪的纽约,人们的反应还是如预料中一样异常激烈。观众在前33秒保持安静,在之后的2分40秒开始礼貌得低声嘀咕,最后的1分20秒是“绝对的热闹”,响起一波一波的愤怒喧哗,然后闹翻了天。大部分现场观众的反应是被耍弄,上当了,有一小部分冷眼旁观,还有更小部分似乎有些领悟。从来没有玩世揶揄的行为波及到庄重的音乐厅里,即使在约翰-凯奇之后也没有发生过。演出的轰动效应令《4分33秒》成为二十世纪一首难得的众所周知的音乐作品。在如今的回顾中,《4分33秒》早已是“二十世纪的文化里程碑”了。0 Q; [! x# m p; \4 p7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