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必须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系统的训练,但是对于学习者来说,死记硬背理论知识有时不但不能提高歌唱技艺,还会禁锢我们的思维而适得其反。 - ~# I/ l' m( n, b0 x 7 S5 o: v) m; q6 {7 p 我们有时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演唱水平相差较大的两个人在阐述自己声乐理论的时候,观点却基本一致。一些换声区有明显问题的演唱者,在谈论关闭及换声时的理论甚至比解决了换声区技术的人说得还要全面。这表明,理论知识只有建立在具体的实践中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同时,由于演唱者的嗓音条件不尽相同以及演唱作品的差异,更需要我们在实际演唱中对声乐理论做到“活学活用”。 0 ]- M; Q+ _$ V4 F6 T ) i" p. B; F8 n9 m8 _- S& x 拿男高音的“换声”来说,书中普遍定义要在小字二组的升F进行换声,但是在一些轻型的男高音中,有些演唱者甚至要到了小字二组的降A才真正完成换声。如果死记硬背教科书中程式化的理论,过早地换声会使演唱者丧失部分音区漂亮的音色,也加重了嗓音的负担。而一些号型较大的男高音换声其实在小字二组的升F之前就已经基本完成,过晚的换声会使嗓音缺乏保护加速疲劳,同时音色也不理想。3 |% |+ P: F% y6 U1 Y
4 L ]- Q3 Y; g, L- }! V( A 又如声乐中关于气息的理论经常出现“横膈膜”一词。书籍中经常提到要在横膈膜上找到对抗的感觉,但是,横隔膜究竟长得什么样?我们在演唱中是否能够感知到这层膜的存在?实际上大可不必纠结“横膈膜”这三个字,当演唱者掌握了正确的呼吸方式,横膈膜的运动肯定也是正确的。气息的正确是全身肌肉与歌唱意识良好配合而产生的结果,远非背会某个名词那么简单。 % n+ h: c4 l8 [9 ~: w2 ~# Y+ ^, R2 e5 R' Q
再如吸气的理论知识,演唱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七分气就好”。在实际演唱亨德尔、莫扎特等作曲家作品的时候,为了符合作品规格的要求,经常需要几个甚至十几小节不能吸气,这时的吸气状态就要调整到九分或十分,甚至充分呼吸的“气口”需要提前背在脑海里才能从容地演唱。, Q+ w# T3 c1 j% \! u)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