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乐节临近尾声,许多乐迷已经整理“衣襟”、调整姿态,做好了在闭幕式中与斯特拉文斯基与柏辽兹见面的准备。未曾想到演出前三天临时传出消息:闭幕式晚宴的“菜单”被换——整场音乐会的曲目将全面更替;甚至连“主厨”也变了——将由法尔哈德-法赫雷迪尼与纳西尔-海达里安分别担任上下半场的指挥。$ ], R% }; r7 @; }
2 y) _6 v3 K# h7 n- _
要知道,这种情况在历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尤其是在闭幕式这样重大的场合中十分罕见的。5月18日晚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音乐厅,伊朗德黑兰交响乐团与两位指挥用悲喜交加、感人至深的音响打消了听众们之前的疑虑,收获了掌声与赞美。那一夜,究竟是什么样的一场音乐会,让我们如此欣喜,又让我们如此忧伤?" w, N% ^+ k+ t$ f- a0 ^0 t
; q0 P: r& D8 W, P# J* W, |3 o 上半场,78岁高龄的伊朗著名作曲家、指挥家法赫雷迪尼为我们带来了几首极具中东风味的本土作品。尽管我们对这些作品并不熟悉,但特质鲜明:乐曲整体结构相对短小,收束感较为突然;音乐旋律多选用民间曲调、在音高节奏上独具韵味;音响织体强调线条的勾勒与气氛的渲染;特别注重打击乐器使用等等。9 n4 X4 J" n: H- E% K5 o
2 L1 p1 e# @; `& B$ g; T 无疑,这些正是指挥家与德黑兰交响乐团极为擅长的。在单管编制的乐队组合中,指挥一方面将独奏小提琴或双簧管声部抽出强调,以确保在演奏快速变化且充满微分音滑动的旋律时与乐队产生过多的冲突,让听众们迅速地熟悉起“伊朗语言”。另一方面,他充分依托乐队弦乐齐奏的深厚功底,通过有效控制力量的强度变化,映射出了一幅幅高低起伏、明暗对比丰满的“伊朗美景”。除此之外,法赫雷迪尼还对德黑兰交响乐队的王牌——打击乐组进行了全面掌控,在鼓励自由律动的同时仍然牵引着乐手们手中鼓槌的力量。杂而不乱的点状缀饰交织于先前勾勒完毕的旋律线条之中,仿佛让人们穿梭于伊朗的街道寺庙间,风情画面直扑眼前。
5 S- S( g) B4 n( T m* b' F3 N" m* U$ i, p( K+ ^% F
显然,“语言”、“美景”与“生活”都是围绕“家”的全盘描述。对早已被音乐吸引、置身于“伊朗”的乐手与听众来说却都是欣喜的。因为“家”就在面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