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音乐就是一个宇宙,值得用毕生的时间去满怀惊奇地探索——无论是作为聆听的经历者抑或是音乐家。”德国音乐学家米夏埃尔-魏尔欣的赞叹,足以代表两个多世纪漫长时光中无数人的心声。尽管很多人惋惜于巴赫辞世后曾被长久忽视,直到1829年门德尔松在柏林指挥演出《马太受难曲》,才唤醒世界对巴赫的热情。更早的时候,贝多芬已经对巴赫由衷敬仰,称巴赫“不是小溪,而是大海”。贝多芬这句话的双关之意在于,在德语中,巴赫的姓氏Bach意思是“溪流”,而巴赫的音乐世界却是无数溪流汇成的浩瀚大海。 0 v9 C8 h, i( j' o. }2 T q1 u) \! n# K. T; l* [. N6 U
5月8日晚的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完全巴赫”——郑京和巴赫小提琴无伴奏组曲全集音乐会开始前,气氛就颇有些不同,不仅因为听众席中各个乐团和音乐学院的弦乐演奏与教学界人士几乎“群贤毕至”,还因为听众是带着明确的目标前来的,那就是:这一晚,聆听巴赫。国家大剧院场务人员通过广播反复告知听众:今晚是一场特殊的音乐会,这是郑京和女士第一次在整场音乐会上演奏巴赫的音乐。舞台上放置了一个比谱架低的架子,那上面不是乐谱,而是一只话筒。大厅里的灯光幽暗下来,柔和的光束将听众的注意力引向舞台中央,郑京和女士在欢呼声中走上舞台,她拿起话筒对听众说话,她的英语混合着韩国口音和美国味,亲切的语调明显有些颤抖。她告诉听众,五十年前,她第一次为她的老师演奏巴赫,今晚,她将演奏巴赫的全部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和帕蒂塔(组曲)!; I: l+ H* A$ ~$ I9 C% l2 q: S8 z
, d* a. [" R) q2 A 一位68岁的、经历了无数辉煌成功的小提琴家,能做出如此勇敢的自我突破,郑京和的这一举动本身就令人由衷敬佩。因为,这其中有很大的冒险成分。她与普列文指挥的伦敦交响乐团合作的第一张使她扬名乐坛的唱片,曲目是柴科夫斯基和西贝柳斯的协奏曲,而小提琴曲目文献中的最受欢迎的那些协奏曲和奏鸣曲,是她长达半个世纪的艺术生涯中常演不衰的保留曲目,虽然她早在1975年就录过巴赫的《D小调第二组曲》和《C大调第三奏鸣曲》的唱片,1981年还和长笛演奏大师詹姆斯-高尔韦、大提琴家莫里-韦尔什和羽管键琴演奏家菲利普-莫尔合作录制了《三重奏鸣曲》,但她并不享有巴赫音乐阐释者的名声,也没有像前辈同行海菲茨、米尔斯坦、格吕米欧和帕尔曼那样录制过巴赫全部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和组曲。巴赫的这些作品几乎是所有小提琴演奏者在学生时代就开始接触而且在日后的演奏生涯中不可或缺的曲目组成和精神食粮,但这不意味着任何小提琴家都有勇气、自信和足够的艺术造诣在济济一堂的同行和听众面前演奏全部六首作品,那无疑是巨大挑战,不仅是演奏技巧和音乐理解,还有体力、耐力和记忆力。4 t; n; s% t2 Z%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