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乐行业一直在创新,试图紧跟时代步伐,吸引年轻受众。普知类的讲座和教育在其中担当重任,至少为年轻人打开一扇大门。低票价的音乐会和轻松诙谐的选曲再下一城,尝试把打开古典大门的人们进一步引领。在西方,古典音乐从业者从年轻人扎堆的摇滚和流行音乐取经。比如今年迎来30周年的启蒙时代乐团,就致力于打破自己作为本真音乐乐团的形象,推出“夜班”音乐会。以夜生活的时间,允许便装和携带酒精饮品入内,辅以一小时之内的曲目,尝试拓宽受众。在更多案例中,音乐家积极参与跨界,与不同受众的艺人合作,比如李云迪与王力宏、郎朗与赫比-汉考克、马友友与波比-迈克菲林等。这些跨界努力无不收效颇丰。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古典音乐其实都在“陪玩”。 & ~$ _- U& ?5 R4 [9 s , E* m$ ^( L( k 无论是从摇滚界吸取经验,还是从跨界中获得灵感,古典音乐家们的努力一直在追随着其他音乐类别的风尚,也就是“跟风”。但一百多年前,情况并非如此,那时的古典音乐产业引领行业先锋,是时代在紧跟古典音乐步伐。比如瓦格纳的版权理念和专用剧院概念,直接催生了伦敦西区和百老汇音乐剧产业的专有经营模式;李斯特确立了现代的艺术经纪人制度;付费听音乐会的传统首开先河是在1637年的威尼斯总督府……想要在根本上再度确立古典音乐的行业领先地位,光靠“山寨”和“借鉴”摇滚和流行音乐的生态是没有出路的。关键在于,从本质上改变音乐演出的游戏规则。& i; }5 s7 _& v8 C/ i/ R/ p* z
3 a- F; ]& e# g. {7 O 前不久一则亲身经历给了我巨大启发。我正好有一张富余的音乐会票,便当天致电好友请她来听。在电话那头,她问了我好几个问题,诸如音乐会在哪里,谁演出,演的什么曲目,音乐会多长时间等。最后,她以没空为由,婉言谢绝了我的邀请。过不多日,我再度当天邀她相聚共进晚餐,她爽朗答应,随后就问了我两个问题:几点,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