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善和美这应该就是音乐的终极目的,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充分展示了音乐净化心灵的功能;另外,影片还展示爱在理解的尽头,可以用温情感化人、教导人。其中恶与善的转换最为感人。而这一切起于音乐,心灵美才逐渐在血液里蔓延……。观影的意义还在于影片中的一位好老师,我们窥见到好的音乐老师的灵魂世界。一个爱与音乐交织的故事,一把找回遗忘记忆的钥匙,一个勇敢追求梦想的翅膀。尚音爱乐再次为大家强力推荐这部走心、有爱的影片,愿我们的音乐老师都是马修。
+ R) H: H2 v0 S* ]% r, m$ n: S7 c0 l k, _+ T$ V
放牛班的春天——来自地狱的天籁
9 n, [) {# q/ `4 O/ f$ l
9 s ?5 E) E( W9 U/ n6 |! S: z 生命是个偶然,我们常常在无意的邂逅中,摆渡了生命的无常,获得永恒的回归。一群渴望理解而又狂狷不羁的孩子,窃取了马修的皮包,也偷窥了他的心灵世界。一个个跳跃的音符,一行行温暖的字迹,引得孩子无限的遐想与猜测。音乐,一个被学校完全忽视了的名词,一种贴近人类心灵节奏的律动,再次春暖花开!
' t% f; D% d6 U9 ~& L9 t! l8 _2 b, G* C
学生在宿舍脱口创作、任意高歌,以发泄内心的不满和愤懑,引起了马修的注意。虽然他们根本就缺乏歌唱技巧,甚至屡屡跑调,但是用音乐表达内心,自然、快乐而又满足。马修立刻感受到心灵的震撼:他的音乐创作将和孩子的生命一起迎来新生!- T: ]: Z, q. |. E- C5 V- h- }7 J
; x- l8 t$ c% Q( e
快乐在眼前,为何要等待?马修决定组建合唱团,让孩子在幽晦的池塘之底,看到黑暗中的希望之光,感受到单调生命深处的热忱。也许,童年时代的诸多欢乐,转瞬消逝即被遗忘。但是,这道道绚烂的音乐金光,将在生命的道途上闪亮。2 \" L% ?) n0 x4 e/ ]! v7 c9 f
$ j2 N% _' e+ m; w) I5 C
皮埃尔,一个喜爱偷窃、屡次逃学而被公立学校开除了的单亲家庭的孩子。幽闭而敏感的心灵,在无人注视的时候得以自由,生命之花尽情地绽放。他常常独自潜往教室,让自己的声音穿过骨头、穿越校园,窜向云霄,窜向生命的天堂。可是,他很孤傲,也很自卑,从来不肯在公众下展示歌喉的美丽,甚至以戏谑的姿态将自己出局。然而,马修却没有因为他打架斗殴而反复惩罚纠缠,相反,却敦促他回到合唱团。因为,马修知道,唯有音乐,能浸润清洁他的灵魂;唯有音乐,才能使他自由畅达地奔赴理想;唯有音乐,才能使他祛除邪恶,永葆生命的纯净。一如马修在日记中所述:“他自己感觉不到,可我却确信无疑,他的嗓子是个奇迹,预示着一种异乎寻常的音色。”皮埃尔异乎寻常的音乐天分,在马修的精心保护和培育下,常常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将美梦化为奇迹。4 Q% d2 {8 |; Z, R
- i6 {# h' M. w 然而,当马修与皮埃尔的母亲并肩交流时,有着严重“恋母情结”而又被蒙丹蛊惑的皮埃尔,竟然将一瓶墨汁倒泼向马修,犯下了无可饶恕的错误。尽管暗恋着他的母亲,也格外垂青他的天赋,马修还是适时而果断地惩罚了他——去掉皮埃尔的独唱部分。美丽的东西,在即将失去时方觉它的珍贵。在皮埃尔倚柱忏悔,茫然若失的眼神中,我们看到真正教育的魅力。当合唱团在表演哈默的《黑夜》时,马修又宽容而智慧地将手伸向他,这时我们看到皮埃尔完美地契合着指挥的节拍。在他的眼神里,马修读到了自豪,被谅解后的快乐,还有,对于他是第一次,懂得了感激。
+ F `1 ^- ?/ b o
9 H# |! Y5 m' D0 s 合唱团进行得很顺利,在聆听孩子们成长的拔节声的同时,马修也感受到自己身上潜滋暗长的力量。孩子们精彩绝伦的演唱,让他灵感澎湃,渐趋佳境。上善若水,我们看到这群写满忧郁与痛苦的脸庞上,已经一扫往日的阴霾。年轻而驿动的心被美妙的音乐点燃,倏忽之间灵魂飞舞而上,将泪痕烘干,把自我沉醉。课堂内,操场上,宿舍里,他们的脸上一直洋溢着幸福快乐的笑容,感觉着内心欢乐的震颤。眼望着天空,放飞灵魂深处对自由的渴望,在遥远的天边建筑着属于自我心灵的小屋。
6 p% j4 T4 C6 ?! Y \6 H1 U# Q8 @/ \5 g2 ? d! k. x" m$ Q
一切都在跳跃,在奔腾,在开放,在变化。当皮埃尔墨水投向马修时,群起而攻之;古板的校长也加入了足球队,甚至爬上办公桌,放飞纸鸽,放飞童真;刻板的朗古卢瓦的数学课堂语言的竟然充满了和谐的音乐节奏,后来还加入了合唱团,弹起了风琴;皮埃尔的母亲感受到马修对于孩子欣赏的力量,感受到未来生活的希望,从此生命也发生了完全的转向……
9 c8 }9 R* ^0 Q" R7 D L$ a1 o; `
1 v$ F8 o, ~' _2 G; X# F/ | 放牛班的春天——起于音乐,心灵美逐渐在血液里蔓延
4 P5 x1 I2 Z$ F
. |4 @1 u- a/ {% g) F" i8 G 有人相信,一个叫克莱蒙的失业的音乐教师相信。他来到这个学校,找了一份学监的活儿,原本只是想着糊口谋生,但是没想到他甚至改变了很多孩子的一生。这个貌不惊人的老师,发现这些问题学生几乎都很喜欢唱歌,而且那个叫莫杭治的孩子还拥有天赋的好嗓子。这就是黄金,谁说他们只是野百合,即使只是野百合,又怎么就不能有春天?4 X- I2 C. f6 f3 I! J9 l% L* r
! j( a+ M; z: k! p- Z
克莱蒙用音乐催开了他们心中的花,其实这些孩子这么小,不过都只是10岁左右的年纪,即使有恶,又能够坏到哪去?他们缺少的正是爱,诸如佩皮诺是个孤儿,而莫杭治也只有残缺不全的母爱,只需要一点点爱(而不是校长哈珊那样的仇恨),就足以点燃他们的心火,让他们明白,自己原来不是活在地狱中,原来自己也是天使。
' F, D0 x9 R" U: S, o Y9 C( l# e
当克莱蒙把这些孩子组建成为一个合唱团,他们那宛如空谷黄莺般的美妙合声在电影中流淌了一个多小时,我们的心都醉了。看着孩子们那因为受到肯定鼓励而分外专注的眼神,也许我们中有人想起了自己童年时曾经遇到的这样的好老师,他就像《春风化雨》中的基廷,就像《天堂电影院》中的阿尔夫多,就像克莱蒙,当然也有人遗憾:唉,我小时候为什么就没有碰到这样的老师呢?
7 l0 r% n# l4 b4 q" W
! A/ s! g+ r% d: ~8 O- n" H 当昔日的照片变得昏黄,昔日的顽童已成为音乐家,我们看到了早已满头银发的莫杭治、佩皮诺对老师克莱蒙深情的怀念,往事并不如烟,因为改变了这些野百合命运的人留下的记忆,注定不会被风轻易吹散。5 _7 t b1 M! w! N
' u8 g& O( {) y9 h% f$ M 电影有些浪漫主义,让音乐轻易就打开了问题孩子的心扉;电影又是很现实主义的,很真实,因为影片中有一个叫做蒙丹的问题少年到最后也没有被教育好,虽然克莱蒙已作出了最大努力。其实,这也就是生活,不是每一朵花都能开到凋谢,有一些或许未开放就枯萎了。正如一个少年在救那些被浪卷到沙滩上的小鱼,那么多,成千上万的,他能够救得过来吗?谁在乎呢?可是,这个少年一边把小鱼往海里扔,一边说,这条在乎,这一条也在乎……
4 B( X: B9 m2 l& T# a$ l' h8 l: d$ m, c2 i8 t+ c1 ?
原来,救赎就是这么一回事,辛德勒救了那么多人,还要遗憾自己没有救更多人。可以这么认为:救一个人,也就是救了一个世界。打动我们的就是那种纯粹的爱,那种渴望让野百合都拥有春天的心。
& c( f4 @5 Q4 B, Q% d, s" Y9 g) e* g( |' D
唱开一朵野百合,就是让世界多一片灿烂。道理很简单,却不是人人能做到。一个电影,能够让人看到心里去,不容易。坐下来,泡一杯茶,听听这纯净的音乐,寻回那份属于我们童年的记忆……
8 I% X+ }+ Y/ _: c4 j% U# a2 e
" _( Y& [2 Q& A/ y 放牛班的春天——爱,在理解的尽头+ g. v5 [3 F( o K( l
9 ^0 a) l$ t R2 D( w a- j) ^ 第一次与学生生命相遇,马修便遭到重重戏剧。远远地,就听到教室内喧闹沸腾,推开木门看到骷髅嘴里叼着点燃的烟头,刚上讲台就被滑倒,飞出的皮包被学生四下抛传。直到校长的出现,教室才恢复了本该的平静。然而,马修还是用善良的谎言,宽容了这群孩子,在双双惊谔的目光中开始了师生生命的对话。
/ a. @# I# V' q! Y
M2 T- g6 {0 P; p 首先,马修要求打伤马桑的乐格克承担责任,可是乐格克在侥幸规避校长的三秒后,又遗憾地错失了马修宝贵的十五秒,即使在送往校长的途中企求马修发发慈悲以求宽恕时,也未得到谅解。然而,当马修看到乐科烈被禁闭三天后又被抽打得声嘶力竭后,他还是意识到可以另外的人性化方式私下处理——去医务室照看马桑,以感觉生命的脆弱,直到康复为止。马修实在不忍心一个孱弱幼稚的心灵,遭到校长无情地鞭笞与践踏。他申请进行教育实验,请求校长答应三个要求:取消禁止娱乐的禁令;允许他来惩罚肇事者;允许不透露孩子的姓名。面对这个自负的家伙,校长有意让他“碰壁”后的苏醒,便含糊地答应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