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 {' B* Q$ M+ Y$ R 梅雪林:到了这个阶段,音乐的这些如旋律、和声、节奏、织体、音响重要元素都采取了废止的方法进行了摈弃,有那些作曲家呢?对音乐本身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 J3 c0 w# R; b' F3 D; z8 L; Y2 n: |% v5 N
赵晓生:构成音乐的重要元素均被重新做了解释,从而改变了整个音乐观念。由此而来,产生了结构观念上的变化。在这方面,存在着两种不同方向的趋势:- ~" m/ s4 }. J4 L( B
2 |4 D' b+ o) i, M. k) N2 l" ] 1)从“唯理念主义”出发,更严密地以数控制形式。这以由十二音体系走向极端而产生的整体系列主义(即把音乐诸要素——音高、节奏、音色、力度、演奏方式、空间位置等——全面系列化、数控化)为代表。在这方面迈出第一步的是安东-韦伯恩。首先,他把十二音序列本身“微型化”,然后使其空间化,星星点点地散布在各件乐器的各个空间位置和时间位置上,并将节奏与力度一并序列化。他把各个音“孤立”起来,发展一种被称为“静止的运动”的风格,达到一种特殊的、细致入微的“音色——空间音乐”效果。随后,梅西安则通过把音高、时值、触击方式和紧张度四方面的全面系列化,扩展了十二音系列主义。斯托克豪森把每个单音都看成由五个“基础面”(音高、力度、时值、音色与空间位置)构成的统一体。从这五个基础面出发,进一步控制音乐的其他因素:色彩(配器)、织体密度、旋律、和声、音区、速度、节奏和节拍。他把“整体系列主义”看作达到五个“基础面”“完全均等”的最佳途径。与韦伯恩“细胞动机”的作法相反,他把序列扩张成延续几秒甚至几分钟长的大单位。作为时间单元的这一大单位总与某种过程(比如渐强渐弱、一定音区、音色或织体的变化等等)相联系。在这种“群体织合”中,各个单位互相之间又以某种关系相联系。这样,他把整体系列在时间范畴内大大扩张,与韦伯恩短小纤细的“微型结构”相反,他把系列音乐的长度扩大到惊人程度,比如一首为女高音、四组合唱和十三件乐器所作的《瞬间》竟长达两个小时。皮埃尔-布列兹在处理整体系列时,把梅西安极其富有弹性的充分自由的节奏形态与高度的思维浓缩相结合。他首次使用独立的、不严格的节奏结构,与对音高、力度、触击等因素的严密控制在数的计算基础上相统一。“唯理主义”,以数学操纵音乐,这种做法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风靡一时,甚至有人企图在音乐中表现数学公式,达到所谓“音与数的结合”,“把人类思维中两个极端合为一体”,表现出所谓“科学美”,等等。然而,艺术终究不同于科学。没有血肉的、无生命的产物终究难于引起人的共鸣。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这种做法已逐渐到了“走下坡路”的时候,慢慢地销声匿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