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歌与小调
! T5 ~4 D+ @) T$ |- x' z M8 h- Q/ o$ h
山歌与小调都是民歌的表现形式,民歌是我国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的一种,是劳动人民在社会实践中口头创作的歌曲。山歌与小调如何区分呢?
& f% Z4 V* V! g% r( Q/ D; {- m2 Y# ]( A5 F( {& X% V
山歌产生在野外的劳动、生活之中,其曲调高亢嘹亮,节奏自由悠长,具有直畅而自由抒发感情的特点。山歌的主要功能是抒发心中喜悦之情或倾诉郁结在心头的愁闷。在我国一些地区和民族中,山歌常常是“情歌”的另一称谓。山歌的即兴性很强,曲调和歌词常根据需要而变化。" R8 ?9 w% G2 J, y! z* j
0 |2 l% r: G8 g$ q, t3 Q1 \5 R+ | 山歌又可分为一般山歌、田秧山歌和放牧山歌。
I# b) v) X( c: X3 b& y
; t$ V( G3 b$ c 一般山歌是山歌最基本、最典型的种类,集中而单纯地体现了山歌体裁的基本特征,分布甚广。有北方的信天游(如《篮花花》)、山曲和爬山调(如山西河曲的山曲《三十里名山二十里水》、内蒙爬山调(如《阳婆里把柴嘹哥哥》)、花儿(如河州大令《上去高山望平川》;南方的江浙山歌(如《对鸟》)、闽粤赣客家山歌(如江西的《兴国山歌》)、西南山歌(如南山歌《槐花几时开》)等;田秧山歌在民间一般称作“田秧歌”,主要唱用于插秧、耕田、车水等劳动中。劳动时,为了鼓舞情绪,提高工效,就要唱田秧歌(如《黄山秧歌》、《一根丝线牵过河》)等;放牧山歌是放牧者在田野劳动时吆喝牧畜或逗趣所唱的山歌,主要为农村的少儿所唱(如云南的《放马山歌》)等。1 l: y$ ^6 x u' H* p2 p
$ ?5 h7 ?4 [; [" M! h2 Y" G 小调又叫“小曲”、“小令”等,多唱用于人民群众生活中的休息、娱乐、集庆等场合。它的形式比较规整,表现手法多样,具有曲折、细致的表现特点。小调有独唱、对唱、齐唱等形式。演唱对常有丝竹伴奏。
/ Y0 }; g1 P3 u4 \& f9 k
/ @# v3 w; U9 u' c7 s; |$ L% P 因流传范围广泛,使小调的内容更加深刻,更加典型,音乐形式也更加规范,使用的音乐手法也更加复杂和丰富;小调传唱的社会阶层比较复杂,也给小调的内容和形式带来了复杂性。
& {% {+ |) I) Q3 P- w) D, E, ^5 u1 A8 |9 L8 k
小调分为吟唱调、谣曲和时调三类。吟唱调是一种与日常生活的实际紧密联系,实用性较强的小调,例如儿歌、摇儿歌(摇篮曲)、哭调、吟诵调、叫卖调和风俗仪式中的吟唱调等。其音乐特点是:旋律接近自然语言形态,多以朗诵性为主,拖腔、衬腔少,结构比较简单,完整性、独立性较差(如山东成威儿歌《花蛤蟆》、辽宁新金的《摇篮曲》等)。: W/ F* x" E3 [8 w
' X: ?8 W3 b y) T# F6 Q) y+ S/ v
谣调传唱者大多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文化程度不高,其音乐的地方性比较浓。传统谣调有:长工诉苦歌(如陕北的《揽工调》)、妇女受苦歌(如河北民歌《小白菜》)、情歌(如晋北民歌《满村村就数妹妹好》)、生活歌曲(如河北昌黎民歌《绣灯笼》)、嬉游歌(如辽宁长海的《猜花》)等。
1 a. l l: \2 G/ y/ {
4 K" m; u1 T, S+ D4 Z- `8 \ 时调是一种流传时间悠久、传唱范围非常广泛的小调。流传广、影响大的时调有:剪靛花调(如河北南皮的《放风筝》)、鲜花调(如江苏的《茉莉花》)、银纽丝调(如河北中部的《探亲家》)、无锡景调(如江苏的《无锡景》)、妈妈娘糊涂调(如辽宁海城区《妈妈娘你好糊涂》)、绣荷包调(如山西的《绣荷包》)、对花调(如陕北的《对花》)、叠断桥调(如安徽六安的《穿心调》)、杨柳青调(如江苏扬州《杨柳青》)等。
1 }3 ?) U7 |' G S+ w0 K
5 D: B9 W- a$ x1 y& o4 }3 S 山歌、小调两者鲜明的特征在于节奏,山歌音乐节奏自由和悠长,小调音乐节奏规范和均衡。抓住这两者的节奏特征,就可以凭听觉识别该民歌属于哪类体裁了。
3 ?7 R: s' A& i( W+ U1 c1 j& I" x& |3 W; Q+ a) j% U
一、山歌、小调# m. A1 u& W5 a9 E4 v# ~3 y, I
. W9 j. c: m& Q% S2 N! `! O1 V
【山歌】本区最为盛行的民间音乐是山歌,山歌旋律高亢,节奏自由,音域较窄,徵调式多于羽调式,其余调式较少见,音阶多为自然五声音阶,主音大都是终结音,且常为全曲的最低音,曲式为上下句的反复或“启承转合”的四句头结构。由于地理环境、习俗和方言的影响,形成3种各具特色的山歌。一是客家山歌,流行于长汀、武平、上杭、永定等县,以曲调绵长、字少腔多为特色。二是龙岩山歌,流行于龙岩及漳平山区。三是连城山歌,流行于连城县及连城、上杭、龙岩三县市的交界区域。龙岩、连城山歌以节奏急促、字多腔少为特色。山歌向无伴奏,歌手自由掌握音调高低和曲调长短缓促。建国后的专业歌手演唱,始以竹笛为主,后又加入手风琴、小提琴、长笛等乐器伴奏。1984年起,电声乐器也被采用。山歌有单唱、对唱、盘歌,在群众中世代相传,蔚然成风。
0 K: N. [6 k% a
% I, _. Q- C( H K. q 【小调】大多以江、浙、皖的“茉莉花”、“泗州调”、“扬州调”、“凤阳花鼓”、“照九州”、“十月怀胎”、“孟姜女”等曲调为基础,融合闽西山歌的特色,具有地方风格。内容大多是生活习俗和儿歌,婚有“哭嫁歌”,丧有“哭丧歌”,读书有“吟诵调”,卖货有“叫卖调”。在流传过程中,一部分小调被地方戏曲音乐、民间舞蹈所吸收。% `( Y5 ?1 j, p
/ L6 O5 m& r* @* G! o
苏维埃和抗日战争时期,文艺工作者大量运用旧曲调填新词,歌唱革命,鼓舞斗志。其中较著名的有:1930年12月用孟姜女曲调填写的《夺取漳州的先声》,用闽南锦歌调填写的《梭标缴到盒子枪》,用闽西汉剧串调剪剪花填写的《动员丈夫当红军》,用江苏民歌走娘家填写的《加入儿童团》,用流行歌曲《可怜的秋香》填写的《可怜的白军》,用日本民歌调填写的《工人歌》,用教会歌曲圣经调填写的《保卫根据地战斗曲》和《团结就是力量》,用苏武牧羊调填写的《红军纪律歌》,用苏联圆舞曲填写的《八•一歌》等。三年游击战争时期,游击区群众秘密传唱的革命歌曲有《千里北上去抗日》、《专心革命走天涯》、《不怕白鬼来烧楼》、《革命哪怕费心机》等。建国后,传统的民间小调,又作为音乐创作素材,谱出一批在省、地会演、比赛中的获奖作品。
" p% R( w, m" U, }( v8 [7 @+ g l6 p3 Q" O$ t- B3 y# q! l
山歌的形态特点:* \4 K, e5 e+ i
2 h+ b4 B6 w1 C# o2 Z
1、节拍、节奏较自由(即便主体部分节奏规整,也往往在乐曲起始部分增加一个呼喊(如《弥渡山歌》)。
$ Z8 E) S- j V- v' {: d4 x8 F
( v( |$ r3 [; f. M: H# l! i 2、旋律进行起伏较大。) A% k7 Q8 U i; U: o* M
, K) f/ W+ \% E% N6 C# `3 L3 X5 x 3、上下句结构的较多(南方有一部分五句子体的)。
8 p$ @' @+ L7 C: {3 z" t
Z" F( t t: b' }; u: }* U 4、歌词往往只有一两段,并多用对偶句子。
+ u3 O) R6 B2 o$ r0 ~" A
! p0 w* B8 k9 ]3 N% ~6 U$ U y& {0 M 小调的形态特点:# M$ Z- u4 U+ F1 e X
6 N1 w) E. g* ^, l: A& o9 l3 E 1、节奏较匀整。' s& {- t/ q) C3 m) v6 z
6 l3 {( ?; Z$ c8 v# g/ O, ^6 o- [+ c
2、旋律进行较婉转、细腻。
8 \: v; r |- \; N) A: @" ?% z( G' o2 x7 \- @1 N
3、多为起承转合的规整结构。
; K o- C0 r) ^5 g1 O7 v. v) x
: _" B5 H, K5 k: Z& w9 N 4、歌词往往有多段(分节歌),并常用长短句。
7 o' m6 X& N& G! o0 O, S9 o: `. l
2 ^. Y4 a5 A0 Z$ V$ r3 E2 u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