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徐宜先生- |% v4 B) s( G) @* ~
3 U! x6 q. G6 l: O
徐宜先生给人的印象却是那样的“素朴”、“平易”。这是一种艰难困苦后的玉汝于成,这是一种洗尽铅华后的清纯芳芬,这是一种返朴归真后的天籁和童心。无论是从人生还是从艺术的意义上讲,这都是一种审美的化境。/ j( s- w3 j. j, c; |1 ~
2 t+ b+ v% l5 M
在上海淮海路、汾阳路一带繁华的大道上,在路边光怪陆离的商店橱窗前,在熙熙攘攘、光鲜亮丽的人群中,人们常会看到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太太的身影。她穿一件灰不溜秋的半大风衣,戴一副黑色细边的大眼镜,迈着与她那斑白的头发颇不应的矫健步伐,有时,手里还拿着一张大饼,边走边吃,仿佛在赶火车一般,一路疾行。
* o u6 o) o7 Z2 U3 L0 W3 ]
( o* x1 P' w4 u& i/ U+ w' S 她的女儿说:妈妈像是一个扫大街的清洁工人。
& X2 K* n5 m# ~5 N" X# A7 M' @; u7 E2 p3 M, v5 [0 e. c
其实,她就是上海音乐学院的教授徐宜先生,一位精通俄语和英语,熟悉法语、德语、意大利语,享誉国内外、桃李满天下的声乐教授。
9 a5 G( O4 [" U7 [
% N5 a! U& ]* o U* e6 N 徐宜先生于1931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她出身名门,母亲是一位画家。1949年上海刚刚解放,她便加入上海广播乐团担任演员,同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师从洪达琦,周小燕教授。1954年由国家选派到苏联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深造,其间跟随著名音乐教育家妮-列-朵尔里娅克教授,主攻俄罗斯艺术歌曲、歌剧、室内乐;同时也学习巴赫、亨德尔、莫扎特、勃拉姆斯等音乐家的作品。朵尔里娅克的丈夫是世界著名的钢琴大师斯-李赫特,由于她聪慧好学,这对教授夫妇格外喜欢这位来自东方的小姑娘,经常带她到家里做客。徐宜先生回忆说:在巨匠面前,使我开启了多扇音乐艺术的世界之窗。在苏联留学期间,她不但观看了许多大师们精湛的演出,古典的、浪漫的以及民族乐派的作品。同时,她还参加了许多音乐会的公演活动,演出过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撒尔坦王的故事》、《水仙女》等。
; r' Z# k$ E& V6 \
0 _& Z, y5 ?$ K" p 自1960年回国后,徐宜先生在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教授声乐和室内乐课程,并一度担任声乐系的副主任。数十年来,在她的辛勤培育呵护下,她的许多学生由此走上成材之路,从这座神圣的音乐殿堂飞向祖国各地,飞向美国、日本,飞向法国、瑞士、奥地利,在那里的音乐厅、歌剧院演出《图兰朵》《阿依达》《罗米欧与朱丽叶》《波希米亚人》。在世界舞台上展现中国青年歌手的光彩和魅力。1994年,徐宜先生受国务院文化部委派,率团赴莫斯科参加第十届柴可夫斯基国际声乐比赛,我国选手获得金质奖章,再度为祖国争得荣誉。
6 h/ ^! n4 d, d4 F8 i; m3 n" M
S/ n0 f5 E: R: {/ {6 F) a$ I 徐宜先生不但是一位成就卓著的歌唱家、音乐教育家,同时她还具有精湛的文字功底,是一位硕果累累的音乐作品、音乐理论翻译家。在繁忙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之余,她曾译介了许多外国作曲家的声乐作品,如歌剧《叶-奥涅金》《西方神剧和歌剧咏叹调集》《法尔斯塔夫》《费加罗的婚礼》《浮士德》《沙皇未婚妻》《丑角》《蝙蝠》《唐-乔凡尼》《伊戈尔王》等;她还翻译了舒伯特、沃尔夫马勒、柏辽兹、穆索尔斯基、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柯维奇等19位作曲家的歌曲共500余首,汇编成十多册,已经陆续出版。此外,她还曾翻译了大量的外国作曲家的介绍及其作品的分析,达十部之多。她的这些翻译成果,有的已经全剧公演,有的则作为教材被音乐院校的学生们广泛使用。
; x% k$ P, H8 q8 @& Y2 Y+ \* @ q* r9 U7 b! ~( i
当然,徐宜先生的人生道路远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也曾有过荆棘密布,有过坎坷崎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