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086|回复: 1

[名家特写] 高雅的音乐,朴素的人

[复制链接]

1万

积分

12

听众

8351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中级

积分
16716

版权达人

254969084 发表于 2016-5-25 06:50: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记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徐宜先生( `3 o* v) P  I" _2 \8 p2 d

7 T5 N3 f8 W/ s! O( N  徐宜先生给人的印象却是那样的“素朴”、“平易”。这是一种艰难困苦后的玉汝于成,这是一种洗尽铅华后的清纯芳芬,这是一种返朴归真后的天籁和童心。无论是从人生还是从艺术的意义上讲,这都是一种审美的化境。
5 ?% w& `/ L0 E9 k4 \9 y+ z
, I9 y) D' \2 Z! y& G  在上海淮海路、汾阳路一带繁华的大道上,在路边光怪陆离的商店橱窗前,在熙熙攘攘、光鲜亮丽的人群中,人们常会看到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太太的身影。她穿一件灰不溜秋的半大风衣,戴一副黑色细边的大眼镜,迈着与她那斑白的头发颇不应的矫健步伐,有时,手里还拿着一张大饼,边走边吃,仿佛在赶火车一般,一路疾行。3 l' z+ s; d1 g* f9 J$ v, L
# w9 Y& K% Y1 l, c, ~& o& ?
  她的女儿说:妈妈像是一个扫大街的清洁工人。
* e$ r. m# O1 }/ h# K6 x/ T( q0 ~: A! s. h- E
  其实,她就是上海音乐学院的教授徐宜先生,一位精通俄语和英语,熟悉法语、德语、意大利语,享誉国内外、桃李满天下的声乐教授。4 E# y# ~* D9 H3 ?( q

( _/ n  B: Z! G3 n4 i! j  徐宜先生于1931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她出身名门,母亲是一位画家。1949年上海刚刚解放,她便加入上海广播乐团担任演员,同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师从洪达琦,周小燕教授。1954年由国家选派到苏联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深造,其间跟随著名音乐教育家妮-列-朵尔里娅克教授,主攻俄罗斯艺术歌曲、歌剧、室内乐;同时也学习巴赫、亨德尔、莫扎特、勃拉姆斯等音乐家的作品。朵尔里娅克的丈夫是世界著名的钢琴大师斯-李赫特,由于她聪慧好学,这对教授夫妇格外喜欢这位来自东方的小姑娘,经常带她到家里做客。徐宜先生回忆说:在巨匠面前,使我开启了多扇音乐艺术的世界之窗。在苏联留学期间,她不但观看了许多大师们精湛的演出,古典的、浪漫的以及民族乐派的作品。同时,她还参加了许多音乐会的公演活动,演出过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撒尔坦王的故事》、《水仙女》等。5 n% b$ N1 l7 p( H, E: m- U
& {4 v$ U1 B# h* A5 }5 j$ U
  自1960年回国后,徐宜先生在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教授声乐和室内乐课程,并一度担任声乐系的副主任。数十年来,在她的辛勤培育呵护下,她的许多学生由此走上成材之路,从这座神圣的音乐殿堂飞向祖国各地,飞向美国、日本,飞向法国、瑞士、奥地利,在那里的音乐厅、歌剧院演出《图兰朵》《阿依达》《罗米欧与朱丽叶》《波希米亚人》。在世界舞台上展现中国青年歌手的光彩和魅力。1994年,徐宜先生受国务院文化部委派,率团赴莫斯科参加第十届柴可夫斯基国际声乐比赛,我国选手获得金质奖章,再度为祖国争得荣誉。
0 r% |4 t: p/ T# W! A9 W
: w0 ^4 c* ^. e5 M8 T  徐宜先生不但是一位成就卓著的歌唱家、音乐教育家,同时她还具有精湛的文字功底,是一位硕果累累的音乐作品、音乐理论翻译家。在繁忙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之余,她曾译介了许多外国作曲家的声乐作品,如歌剧《叶-奥涅金》《西方神剧和歌剧咏叹调集》《法尔斯塔夫》《费加罗的婚礼》《浮士德》《沙皇未婚妻》《丑角》《蝙蝠》《唐-乔凡尼》《伊戈尔王》等;她还翻译了舒伯特、沃尔夫马勒、柏辽兹、穆索尔斯基、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柯维奇等19位作曲家的歌曲共500余首,汇编成十多册,已经陆续出版。此外,她还曾翻译了大量的外国作曲家的介绍及其作品的分析,达十部之多。她的这些翻译成果,有的已经全剧公演,有的则作为教材被音乐院校的学生们广泛使用。5 a9 S* p& `" Y3 j, \) T
9 N, Z$ V$ _" u( V* M( R8 m2 a8 y
  当然,徐宜先生的人生道路远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也曾有过荆棘密布,有过坎坷崎岖。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459

积分

8

听众

3643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8459
莫秋言 发表于 2016-5-25 06:55:18 | 显示全部楼层
1963年,正当徐宜先生由苏联归国不久,所谓的“反修斗争”愈演愈烈,上级提出文艺应该走民族化、革命化、群众化的道路,徐宜这个受“西洋音乐流毒”太深的留学生自然就成了改造对象。于是她被下放到广州军区政治部歌舞团做声乐教员,不久又进一步下放到广州部队海上文化工作队。既做教员,编剧,又兼做独唱演员,手风琴演奏员。在那里,徐宜无怨无悔,随遇而安,干一行爱一行。她把这次“下放”,看作一次深入基层、贴近民众、学习民间艺术的机会,以弥补自己知识结构上的缺欠。几年的时间里,她的足迹踏遍了广东、广西、江苏、江西、海南,河南等地。每到一个地方,她都认真地学习当地的民歌和戏曲。在广东,她向当地的戏曲演员学习粤剧;在江西,她向当地的戏 曲演员学习赣剧;到河南,她向豫剧演员陈素真学《捡柴》,向马金风学习《穆桂英挂帅》。她还亲自来到豫剧《朝阳沟》的诞生地——登封县曹村体验生活,在那个偏僻的山沟沟里结识了现实生活中的“王银环”。时至今日,40年过去,徐宜先生还能原汁原味地说一口豫西方言,能唱豫剧《朝阳沟》中的许多精彩唱段。在徐宜和她的战友们的共同努力下,这个海上文化工作队成了与草原上的乌兰牧骑队齐名的两面旗帜,在那个文化艺术无比贫瘠的年代,给广大普通民众送去了精神的食粮。1966年徐宜随海上文化工作队到北京大会堂汇报演出,受到了周总理及中央首长的亲切接见。4 W" V1 n, S  m1 {6 b7 d1 F4 ^
  F: {* d* {2 k* E' P( T) J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徐宜先生的音乐生涯又一次跌入低谷。这一次,她遇到的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1969年,在教育界所谓“斗、批、改”的声浪中,徐宜被分到上海中国钟厂当工人,一干就是十年,直到1978年才又回到上海音乐学院,恢复了教学工作。中国钟厂生产的是“555 牌时钟”,这是当时国内的著名品牌产品,对于生产技术要求很高。徐宜负责的是制作钟表的心脏——机芯零件部分,工艺水平要求严格。但她这双在钢琴上灵活自如的手,一开始怎么也拿不好钳子,但她不服输,一方面虚心向师傅们求教,一方面自己细心琢磨,不到三个月,她就能够高质量地完成定额。即使在钟厂当工人期间,徐宜先生也没有放弃自己的专业,从工厂下班,她就利用一切空余时间自修德语、法语。在那个坚决摧毁人类一切精神文化的疯狂年代里,徐宜竟还私下翻译了大量国外的音乐作品。* V3 D( _& j8 W% s) U$ X+ |% D  b
& `) Q5 Q. `2 w& S
  从20世纪40年代末期走上音乐舞台,走上音乐教育的殿堂,大半个世纪的风雨、坎坷尽管已经染白了她的“少年头”,但却丝毫没有销蚀她对音乐的热爱、对事业的信守、对生命的执著。尽管她已经年逾古稀,她身体里依然流动着青春的血液,依然跳动着年轻的心。她虽然已经超过了国家法定的退休的年龄,却依然在上课、教学、指导研究生,甚至比起年轻教师来更有一种紧迫感。于是,我们才看到本文开头的那幕激情燃烧的壮丽情景。徐宜先生的专业是西洋音乐,她任教的工作单位是中国最高的音乐殿堂,她本人是国内屈指可数的声乐教授,她指导的学生曾在声乐大赛中频频获奖,所有这些,用一个“高雅”的字眼表述,该不为过分。然而,徐宜先生给人的印象却是那样的“素朴”、“平易”。这是一种艰难困苦后的玉汝于成,这是一种洗尽铅华后的清纯芳芬,这是一种返朴归真后的天籁和童心。无论是从人生还是从艺术的意义上讲,这都是一种审美的化境。
) x- S+ w4 `' z* n6 x
5 y9 \8 Y4 c) R. F7 r" f# m% @  徐宜先生虽然是“高雅音乐”的拥有者和传播人,同时她又拥有一颗素朴、平易的心。
, ]4 y. {) a1 z( ~4 P/ c! b; P# {- O* X! ^2 E
  徐宜先生的生活是简朴的,真如孔夫子赞扬颜回时所说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半天繁重的课堂教学下来,一块烧饼、一碗面条就是她果腹的“美餐”。有时,你也会看到徐宜教授突然穿一件颜色鲜艳的衣衫,那肯定是女儿打下来的“二手货”,近乎废物利用。, `" i& Q' s0 K8 o2 `2 n

+ _" T5 k1 o( a( @" M7 F  徐宜先生个人的生活虽然俭朴,但对于别人、尤其是对于贫困学生的资助却是异常慷慨大方的。这倒不是由于什么“助人为乐”的号召,而是出于她天性中对人的友善与慈爱。一位河南来的学生,家庭生活十分困难,不但学费有问题,就连一日三餐也难以保证。徐宜先生想多给他一些资助,又怕伤了学生的自尊心,于是她便让他住在自己家中,以教自己的女儿弹钢琴的名义,解决了他多年的生活费用。现在,这位学生已经成为一位知名的男中音歌唱家。* ?: C4 U/ C- b$ y. O' ]7 E
8 B! f1 B  {8 O9 @
  徐宜先生在国内声乐教学界虽然享有崇高的声誉,但她待人接物又是异常谦和平易的。对于同行的学者,她总是首先看人家的成就,谈人家的长处;对于自己的学生,她也总是当成自己的 孩子、朋友看待。课堂授课,她丝毫不乏教授的威严;课下相处,她往往流露出慈母般的溺爱。一旦学生把某一乐句唱准了,唱对了,她便会由衷地竖起拇指:“宝贝,谢谢你!”
6 M9 R+ B  x" ~0 x# z  x5 z2 Y+ T- R, A$ W) |0 `
  老子和孔子在他们的著述中都赞美过“被褐怀玉”的人,那也是一种“素朴的人”。在徐宜先生近于寒伧的衣着里,包裹的是一片冰心秋月。作为一个“高雅”而又“素朴”的人,她的人生是幸福的。同时,她也为我们的治学和做人提供了一个弥足珍贵的楷模。4 _$ W2 E; I6 _2 J3 N
6 m3 ]' t  {& |  ?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5-8-26 08:09 , Processed in 0.123137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