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制改革探索成就演出市场生力军. w& g: K1 |$ g+ c% C
( J1 R( m, d- {! u, j
中央民族乐团在深化艺术院团内部机制和体制改革中,除了用人机制的探索之外,也尝试转变演出市场观念,调整艺术创作思路,一方面将国家财政的投入作为院团的保障性资金,另一方面积极探索文化与企业、社会资本合作的渠道和途径。
9 M$ E. m8 y! h1 K/ I7 G, m
7 ~2 o& F6 |4 O3 _; W, j& K8 e& A 据了解,中央民族乐团近几年的商业演出效益,在全国民族音乐表演团体中是遥遥领先的。2015年全年演出共计176场次,其中商业演出68场次。全年商业演出总收入为2950万元,比2014年演出收入2880万元增长了2.4%。全年观众总人数达20万。全年新创大型主题性剧目9台,新创单曲体音乐作品80余首。全年创收总额资金为4100万元。在演出宣传和推广方面,中央民族乐团采取了灵活的经纪人形式和演出代理机制,这也是具有中央民族乐团特色的机制改革。# ]6 _$ u7 l7 g- x V2 i
6 E) x% m! a+ q# ^$ } 不难看出,中央民族乐团在引领民族音乐的改革发展方面颇具成效,这也成就了中央民族乐团在改革发展中的独特模式。
% I' E/ _2 Q( G7 L, ^4 N" S5 T- S$ |7 E% F4 u% z$ h$ l: A
业内人士指出,正是由于艺术家们深入到基层、了解到原汁原味的民间音乐,创作推出的一系列音乐会才能够引领市场。正如《又见国乐》,就是抓住了民族音乐创作的灵魂,把握住了民族器乐表现的本体特征。它改变了当代民族音乐在舞台表演上的理念和形式,因而赢得了票房,赢得了民族音乐在商业演出市场中的大部分份额。. E/ @7 y1 r) S* W* H
D. S& R% F2 E+ E9 ?
在世界范围精准诠释优秀民族音乐
3 l1 F/ I8 V7 O9 t8 r3 p
5 W5 |3 i, n, J3 c9 u w# g1 z 当下,由于中国的演出市场还不够完善,外来的流行文化对我们传统文化的冲击和影响比较大。如何用富有特色的时代化作品来发展中国的民族音乐?摆在中国民族音乐面前的核心任务之一是“走出去”。
( D& b4 T0 t* u" {
u0 ^! ^5 o0 D7 \# j9 D 席强认为,将优秀民族音乐作品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精准贴切的诠释,是中央民族乐团不容推卸的文化责任。5 g) e1 @# x' k" ?2 l3 x+ S; O
* C4 O& E( r$ @ 席强认为,今天的民族音乐尤其是中国的民族器乐创作应当转变观念,不能只是抱着“老三篇”的作品来面对市场。他说,我们每一个民族乐团都应该有自己的主打产品,而且这些产品应是能够体现自身文化特色的音乐作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谈及民族音乐的继承与发展。只有用富有民族特色的时代性艺术作品来面对大众、面对舞台,中国的民族音乐才能够大发展、大繁荣。# y+ g$ o0 V$ i8 Y5 r
4 r. H& H4 W. p# k& `; d6 ]
说到文化走出去,席强认为需要采取相应的办法与机制。“文化走出去不能强买强卖,这是十分不可行的。今天,要将中国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介绍到西方主流社会,就要用一套富有人文特色的办法来与西方社会对话。”他指出,“用西方的优秀作品,重新改编、加工、移植成为中国民族管弦乐作品,通过我们的民族器乐演奏来进行交流,或者将我们的传统经典作品运用西方的表演形式,例如协奏曲形式、交响乐模式或西方通行的乐队表演模式进行改编、加工,使西方社会能够接受、欣赏,我觉得这也是一种交流的途径。此外,将我们中国富有民族特色的表演形式、乐曲形式,巧妙地融入到他们能够理解的方式中去介绍,也不失为一个值得探讨的方法。通过这些办法,将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介绍到西方主流社会,让他们理解和喜爱中国文化,这才叫文化走出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