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495|回复: 1

[名家特写] “相约北京”艺术节助推《又见国乐》走向世界

[复制链接]

8459

积分

8

听众

3643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8459
莫秋言 发表于 2016-5-22 22:03: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莲花琴、雁形排箫、五弦琵琶……这些尘封千年的乐器从敦煌壁画中走出,走上舞台,走向观众。乐器演奏家们打破常规,除演奏之外,间或用台词和肢体表演给观众呈现出极具梦幻感的画面。近日,第十六届“相约北京”艺术节邀请音乐会版《又见国乐》再次亮相北京国家大剧院音乐厅,赢得了全场观众的热情掌声与喝彩。$ u! J. B& l1 A) j

$ X! j- w% K+ t0 r6 N, D5 ?$ I  这台2015年由中央民族乐团联合著名导演王潮歌创作、乐团驻团作曲家姜莹作曲的大型民族乐剧,以一种全新的演出形式,立体化、多样化地展现出中国民族音乐与中华璀璨文明的独特魅力。
) s; ?! B5 X. }+ o* @' `3 J  c  ^7 G9 P5 Y$ u
  中央民族乐团团长席强认为,《又见国乐》不只是一台常规的音乐会,而是一次融合乐团创作理念、思想,站在符合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高角度、新视野去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艺术创新,更是一次对中央民族乐团在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的新成果的全面汇报。4 r  a  O( i. k1 x$ h  f

4 |# @7 y: k2 M' p  民乐创新激发蓬勃生命力0 L6 s9 g- s) I% ^3 M2 V# z

; Y9 G, ?& W' V% d  作为2013年创作上演的《印象-国乐》的姊妹篇,《又见国乐》再次颠覆传统民乐演奏形式,它既有舞台剧的特点,包含一定的情节和故事,又和音乐会一样,有大乐队现场伴奏和高水平的独奏、合奏。《又见国乐》选取了《高山流水》、《梅花三弄》、《阳光三叠》、《丝绸之路》、《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十面埋伏》、《春节序曲》、《黄河》、《鸿雁》10首经典名曲,在尊重原曲内核的基础上进行了改编与再创作,通过全新的场景和故事编排,糅合了电影、戏剧、雕塑等多种艺术形式,依托纱幔投影舞美技术的运用,结合演奏家的台词及肢体语言,让耳熟能详的传统曲目获得了新的生命力。5 g% t  B8 O: `: L8 [/ ~* c

- O+ x: H' p" F3 m  “《又见国乐》完全颠覆了人们对传统国乐的感受,演奏员也是话剧演员,有台词、对白和吟诵,连原来背对观众的指挥也要转过身来讲演乐器和乐曲的故事。虽然是耳熟能详的老乐曲,但又有新的内容和触动。”中国对外演出公司副总经理秦文焕说。8 O* R; K7 T4 B. o

) ^4 v" w* p4 Y- u  竹琴金钱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罗大春表示,剧目推动了民族乐器的发展,让更多的人认识了国乐,让更多的人欣赏到了经典的民族音乐。
0 ^8 b8 R2 i$ R
/ g6 {% K! m. k5 q  《又见国乐》以崭新时尚的面貌惊艳亮相,用奇特的效果拉近了民乐与观众的距离。2015年7月起,《又见国乐》已经在全国10个城市进行巡回演出30多场,商业演出收入2200余万元。. e- p" g) \6 ~( N# x
  f$ r# g- `8 P$ E
  去年岁末,在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承办的“相约北京”艺术节和对外文化交流品牌“中华风韵”的联合运作推广下,《又见国乐》在美国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歌剧院连演3场,受到美国主流观众和媒体的热捧。肯尼迪艺术中心副总裁米奇-贝拉评价,这是一台“不可思议”“具有震撼效果”的演出。今年正值“中拉文化交流年”,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再次启动“中华风韵”,将在下半年把《又见国乐》带到拉美诸国。届时,这将成为中拉文化交流的一大盛事。
6 [, f& [8 }( F/ D# c* _
7 @; v0 s2 m- R  席强表示,《又见国乐》这类有别于一般大乐队协奏的民乐表演新形式,正在被更多观众所接受,并开始激发国内民乐同行的创作灵感。“不仅演奏人员的精神面貌为之焕然一新,观众对民族音乐的审美也开始一步步回归。这让每个坚守在民族音乐领域的音乐人,都感到欣慰和自豪。”! Z8 b# n% [  _5 r7 |9 h

) G0 O8 o7 {) i+ f  业界评价《又见国乐》为中央民族乐团以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为基础的又一次大胆创新,让民族音乐产生了“更为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和新的生命力”。演出令“传统文化如何继承、发展、创新”的课题产生强烈的社会舆论效应。创新,为民乐注入了时代思想与理念,使其产生了新的魅力,获得了新的知音。
: _( m$ W/ K5 N! J6 W' h
1 R  a8 g" N  h( n2 P( i" Q  财政支持让民乐驶入良性发展“快车道”3 y4 R, `: c1 z' q* p& n& y3 u

. n. n& Y0 D$ |1 N# K  《又见国乐》的创作和演出极大推动了民族音乐的普及与推广,真正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进行创作,为民乐艺术推广做出了重大贡献,给常年处于不温不火甚至低迷状态的民乐演出市场打了一剂强心剂。
! q! `3 [$ V. I; j- k6 P; S' h2 Q6 [5 M/ {* R* c, A
  据了解,中央民族乐团近年来在深化内部机制改革进程中,不断调整结构、转变观念、适应市场,乐团建设和艺术创作生产驶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多年来推出了诸如《红妆国乐》、《艰难辉煌》、《美丽新疆》、《西藏春天》、《天涯共此时》、《泱泱国风》、《印象国乐》、《国风绕梁》、《仰欧桑》、《丝绸之路》等一大批品牌音乐会,获得观众广泛好评,并成为乐团久演不衰的经典剧目。
% x- ?* }) Q3 A9 i1 j5 _1 ]( U; l# J3 q$ _2 I8 ^* e9 v
  据席强介绍,近年来,中央民族乐团把深化内部机制改革作为剧院发展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在坚持以创作、演出为中心的前提下,以改革发展为目标,不断用高雅的艺术作品引领市场、引导大众,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自2010年开始,中央民族乐团的中央财政补贴有了很大提高,尤其是在艺术创作和人才培养方面,所获扶持力度大幅度加强。每年近100部单曲体音乐作品以及六七部大型主题音乐会、六七个重点立项的项目背后,都有财政资金的保障与扶持。, T" [' d! Q& Q- D$ {) `! Y% ?

  O2 j+ r0 B9 L1 i  据了解,在民族音乐人才的培养方面,中央民族乐团近几年做了大量工作,成效卓著,并已经逐渐将培养计划体系化、常态化。
) [0 j% L5 a+ d! i4 O5 K/ ], g$ @7 m
  中央民族乐团吸纳海内外优秀的年轻成员,让他们每年深入全国各地,并组建了广东、福建、西安、贵州、陕西5个民歌采风小组,重新采编创作。通过这种方式,让年轻艺术家们用新的理念深入传承民族音乐。此外,通过全年100多场演出,使这些年轻艺术家们得到锻炼和提高,打造中国最优秀的团队。
9 g+ T% t/ j; B' g( F1 g1 q' t- ]- r3 K, H; {
  乐团致力于为优秀人才提供充分的机会和更大的舞台,助力其举办优秀演奏家独奏专场音乐会,如著名笛子演奏家王次恒,琵琶演奏家吴玉霞、赵聪、于源春,箜篌演奏家吴琳,二胡演奏家段超等分别登上了国家大剧院的舞台。
& q6 g0 w! N4 x, C& D' w5 F0 u+ [0 x6 f8 A  a
  “这几年,借助中国民族音乐发展和扶持工程、人才培养专项资金以及文化部艺术司人才培养扶持计划等项目,我们已经在国家最高艺术殿堂的舞台上,为青年演奏家量身定做专场音乐会,推出了一大批中青年艺术家。”席强说,这也是中央民族乐团人才培养的一个特点。在当代民乐作品较为匮乏的当下,中央民族乐团的青年演奏家却大都拥有团里为其量身打造的代表作品。“独奏家必须要有自己的代表作品,才有可能引领专业、引领时代。”席强表示。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积分

11

听众

6005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中级

积分
12191
mpsh5134 发表于 2016-5-22 22:03:47 | 显示全部楼层
 体制改革探索成就演出市场生力军
( [% G2 H( b# D5 D3 q: V& ^" E3 o' c& g: K0 _; Y: S
  中央民族乐团在深化艺术院团内部机制和体制改革中,除了用人机制的探索之外,也尝试转变演出市场观念,调整艺术创作思路,一方面将国家财政的投入作为院团的保障性资金,另一方面积极探索文化与企业、社会资本合作的渠道和途径。
( E1 }* b5 Y; N4 q' ]6 k- `6 ^5 |1 X& C7 z
  据了解,中央民族乐团近几年的商业演出效益,在全国民族音乐表演团体中是遥遥领先的。2015年全年演出共计176场次,其中商业演出68场次。全年商业演出总收入为2950万元,比2014年演出收入2880万元增长了2.4%。全年观众总人数达20万。全年新创大型主题性剧目9台,新创单曲体音乐作品80余首。全年创收总额资金为4100万元。在演出宣传和推广方面,中央民族乐团采取了灵活的经纪人形式和演出代理机制,这也是具有中央民族乐团特色的机制改革。4 m2 x) k  C. _* p/ f; _
1 D: i$ F( B) R" i" d, c' s4 [$ E9 M
  不难看出,中央民族乐团在引领民族音乐的改革发展方面颇具成效,这也成就了中央民族乐团在改革发展中的独特模式。( Z4 i. G  ^- q5 j+ `5 O

9 ^- C. t4 n; N  ]% ?* \  业内人士指出,正是由于艺术家们深入到基层、了解到原汁原味的民间音乐,创作推出的一系列音乐会才能够引领市场。正如《又见国乐》,就是抓住了民族音乐创作的灵魂,把握住了民族器乐表现的本体特征。它改变了当代民族音乐在舞台表演上的理念和形式,因而赢得了票房,赢得了民族音乐在商业演出市场中的大部分份额。
! Q$ |! \" |- N$ \$ N1 o8 w4 |
/ @/ l  O' [! a2 c) a: o- c$ ~' f  在世界范围精准诠释优秀民族音乐
+ S6 E3 ]' Z( p7 N
: M" ?3 `2 c: D9 e  当下,由于中国的演出市场还不够完善,外来的流行文化对我们传统文化的冲击和影响比较大。如何用富有特色的时代化作品来发展中国的民族音乐?摆在中国民族音乐面前的核心任务之一是“走出去”。
: X5 o1 z6 W  ^0 g
: e1 n5 o3 u& W5 F% n( c% y  席强认为,将优秀民族音乐作品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精准贴切的诠释,是中央民族乐团不容推卸的文化责任。* @! q  }* ]* U# O/ z- w9 {$ q

! S% e& _6 Y; h0 I1 j  席强认为,今天的民族音乐尤其是中国的民族器乐创作应当转变观念,不能只是抱着“老三篇”的作品来面对市场。他说,我们每一个民族乐团都应该有自己的主打产品,而且这些产品应是能够体现自身文化特色的音乐作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谈及民族音乐的继承与发展。只有用富有民族特色的时代性艺术作品来面对大众、面对舞台,中国的民族音乐才能够大发展、大繁荣。
  P+ }) p& @. i+ d* f2 J; S6 T) }& \1 L
  说到文化走出去,席强认为需要采取相应的办法与机制。“文化走出去不能强买强卖,这是十分不可行的。今天,要将中国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介绍到西方主流社会,就要用一套富有人文特色的办法来与西方社会对话。”他指出,“用西方的优秀作品,重新改编、加工、移植成为中国民族管弦乐作品,通过我们的民族器乐演奏来进行交流,或者将我们的传统经典作品运用西方的表演形式,例如协奏曲形式、交响乐模式或西方通行的乐队表演模式进行改编、加工,使西方社会能够接受、欣赏,我觉得这也是一种交流的途径。此外,将我们中国富有民族特色的表演形式、乐曲形式,巧妙地融入到他们能够理解的方式中去介绍,也不失为一个值得探讨的方法。通过这些办法,将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介绍到西方主流社会,让他们理解和喜爱中国文化,这才叫文化走出去。”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5-7-6 13:17 , Processed in 0.123738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