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对于城市居民来说,听现场音乐会已不是稀罕事。当笔者向朋友发出观演邀请时,他们不再不假思索地一口答应,而是先询问演出曲目再决定是否赴约,有人甚至直接问“好不好听”。一场音乐会后,朋友们也常常给出两种不同的观感:“好听,下次记得叫我!”“早知道这么不合口味,就不来了!”
5 E9 B1 Y6 K# E% Z' I, j% {0 ]1 z- z; K2 I Z
没错,若能“早知道”,大家一定能够做出“正确选择”。可是,这“早知道”却很难办到。* |3 L; M% |$ y: g4 z% y
: `# N, }/ ]' Q7 t- Y 一番查询后,笔者发现,已经上演的音乐会在部分剧院、音乐厅的网站上可查到完整的视频资料,可是,那些还没演出的音乐会,除了文字介绍、图片信息以及极短的视频介绍,并没有提供每首曲目或部分曲目的试听资料。笔者转而向数位业界人士询问,国内音乐会是否设有试听途径以便观众提前了解演出曲目,得到的回答是:“如果是首演,或是现代作品或新创作品,除了看彩排,没有其他办法。”问题是,对大多数观众来说,看彩排跟看正式演出的区别不大,而且还要为之付出时间和交通成本。不少观众正是因为无法判断曲目良莠而选择放弃观演。' O$ S7 c7 A+ C# O, w6 ~6 w
: d9 X t1 X, u2 T4 @ 难道真的没有办法让观众提前试听曲目?实际上,流行音乐在这方面做得已相当成熟。稍加留意,就会发现流行歌曲可通过各种途径让人们“早知道”:其一,电台打歌。无论在家还是乘出租车,大家常会听到广播电台的音乐节目推介新歌。虽然只是播放歌曲的精彩片段,但已经足够让人们对歌曲有初步印象。其二,通过公共交通视频推广。乘地铁或公交,大家常会看到悬挂屏幕播放流行新歌的试听版,短短几十秒内反复播放歌曲主要部分,营造“耳熟能详”之势。其三,网络及移动端推广。这种移动端的推广更加便利,也更花样百出。
" C, w5 u4 J3 f8 z" S2 r& \1 X B% K9 f' l, O! w t# }
笔者认为,何不借鉴这些办法让观众对音乐会曲目也能“早知道”?比如在音乐厅门户网站,除了为音乐会指挥、演出团体和曲目制作详细的文字介绍,还可增加音乐会曲目的试听版本。更用心者,不妨邀请作曲家本人或乐评人录制视频,对作品进行讲解、评价。这样一来,大家拿出电脑或者掏出手机就可以试听曲目了。对于音乐爱好者来说,这些工作会为他们选择音乐会提供莫大的帮助,对于门外汉来说,则能让他们不再停留于揣测“好听”与否。笔者相信,当音乐会曲目,特别是现代作品或新创作品不再素不相识时,观众购买门票的意愿一定是增加而非相反。
* a* b" g# {( d
. G+ u5 |3 R2 _4 ~7 M0 w8 ?1 z% v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