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民间艺人很珍视自己从事的艺术,不会轻易把它告诉外人,这是有些音乐只有在当地才能听到的原因,也是深入采风的必要所在。李心草表示,各民族、各地域的民间艺术素材特别丰富,有利于作曲家从中提炼出中国韵味,作曲家要和民间艺术家成为好朋友,以自己的专业精神赢得他们的信任,让他们毫无保留地展示出来,千方百计把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挖掘出来。 Q' U% R) h+ z a
' \1 ~3 Y$ n4 u 地域文化与交响乐的结合,对于作曲家来说是一个有趣的课题,曾以闽南文化、南音为素材创作交响乐的中国音协理事、福建省音协副主席吴少雄对此颇有心得,他介绍说,南音的交响乐创作有几种方式,有的是用南音的曲调,以交响乐的配器丰富,有的是把南音的元素、核心音乐语言、乐器用在交响乐中,但是它的表述、展开方式是交响乐思维。“不管用哪一种,重点是要融入南音文化。”吴少雄说,“南音是古乐、是雅乐,这些美学特质一定要保留,不然神韵就没有了”。 & a6 @- R9 f2 z0 F1 U7 k! o1 j2 O3 _7 Q5 O
吴少雄曾在一部交响乐作品中述写“泉州的一天”,从清晨的钟声,写到中午的集市,从黄昏开元寺的暮禅,写到夜晚潮声中对战争的回忆,泉州的文化蕴蓄其中。“交响乐体现文化诉求完全是通过听觉,它表达的是最直接的、最本质的精神内涵。创作者要想在交响乐中融入一个地域的文化,不能只在形式上汲取,更要从文化内涵上、美学特征上、艺术品位上思考,这样的区域文化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音乐;要深入音乐本体研究它的形成、发展、特色,构思立意中有了这些,创作出来的交响乐才有分量,才能在世界音乐舞台上立得住。”/ I! j) L, P8 P$ @' I6 G
+ m& e, Y" I7 h “我到一个地方生活一段时间,会把自己的感触写成交响乐作品。这并不完全是素材转化成作品的过程,而是先深入生活,有了体验,不由自主地对它产生爱,继而有创作冲动,这才是真实的。不是坐在家里关起门,拟定一个创作计划,按程序写,这样写出来不会感人。”鲍元恺在厦门、台湾各生活过十年,为台湾创作了交响乐《台湾音画》,包括玉山日出、安平怀古、宜兰童谣、恒春乡愁、泰雅情歌、鹿港庙会、龙山晚钟、达邦节日八个乐章,为厦门创作交响乐《厦门》,包括梅、鹭、楹、海四个乐章。鲍元恺表示,这些创作资源是两地生活的赠予,“音乐创作有四个要素,直觉、激情、灵感、想象,这都不是你可以设计的,不是一加一等于二,而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创作的过程蕴含在生活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