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家在“民智兮国牢——南通近代校歌文化与精神论坛”上倡导校歌回归校园——
! Y& J5 }$ _( p. L* Y9 Y
: Y5 B/ F* n; r$ M9 C. @ d) i 校歌这种艺术形式在今天仍然需要
6 v* w# G4 r6 }& }2 W5 X1 k
2 q+ u d( B: M1 p. _2 D( M. O# Q “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当耳畔响起由近代实业家、教育家张謇作词、其嫡孙张绪武制谱的歌曲《草木吟》,内心被歌词以及音乐的感染力震撼着,“民智兮国牢——南通近代校歌文化与精神论坛”随之在南通大学启幕。) i. Y/ A4 a7 H u+ t2 s. h
8 ?4 a; S7 c! q; W: |3 P" y7 E, r “民智兮国牢”取自1904年由张謇作词、音乐家沈心工作曲《通州师范学校校歌》中歌词。《通州师范学校校歌》为中国近代校歌之始,以此为题,旨在强调校歌启迪民智之功用。* X m6 N' \2 ?' u' w9 ^( _
* k) j4 c) b- Y+ C
提起南通近代校歌,不得不提到张謇。二十世纪初,张謇怀揣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近代梦”,以“父教育,母实业”的理念引领创办了新型学校370多所。他认为,“校训和校歌为一校精神所寄顿之物”,率先为他创办的十所学校创作了校歌。在他的引领下,南通的新学校,甚至一些旧学堂也纷纷仿效创作校歌。
" m+ `8 ?4 m8 a# Q' h4 B) n& c, l+ D3 @" z) A' n0 n
据人民音乐出版社副总编辑杜永寿介绍,南通近代校歌时间跨越清末民初至上世纪40年代,题材范围广,不仅有《海安角斜小学校歌》《如东县顾高桥小学校歌》《城北小学校歌》《通州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歌》等赞美学校的,亦有《南通县中校歌》《通州师范学校校歌》《通州女子师范学校校歌》《海安凤山小学校歌》等提倡读书启智的。由于年代的关系,大多数都采用文言文,旋律主体偏重舒缓。" m W0 x/ @: _7 h# y
8 G9 F, S, T5 s# m2 h, X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对学校来说,仅仅局限于传承文化知识远远不够,启迪民智似乎更为重要。《尚书-尧典》中有名句:“诗言志,歌永言。”孔子也认为,一个人的成长“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因此校歌就不仅是一个学校的精神载体,更吹响了一个民族走向富强的有力号角。“音乐艺术除具有审美功能外,还是激发人斗志的一种表达形式,也是凝聚一个民族认同的方式。亲耳听到校歌的吟唱,仿佛回到百年前,脑海中浮现出年轻的少年们奋发图强的场景。”在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方李莉看来,校歌这种艺术形式在今天仍然需要,因为当很多人唱响同一首歌的时候确实能激发无限热情。9 c0 t$ |* p) K6 w
% L! m, g }, V0 Y. @1 x. V Q
“音乐的内容,即所承载的‘道’很重要,如果失去‘道’的制约,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流为靡靡之音了。”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徐蕾认为,校歌浓缩了一所学校的历史和文化,凝聚着学校的理想和追求,反映了学校与时俱新的时代特征,虽然旋律各异、意境不同,却承载着共同的时代精神之道、民族精神之道、大学精神之道,如竺可桢所说:“校歌为一校精神之所附丽。”
, G/ r5 I/ S% q3 m4 ]! [3 T1 l" K# }# V0 g. R( h
论坛上,由南通大学民间音乐研究所所长詹皖历时两年整理完成的《民智兮国牢——南通近代校歌歌曲集》备受关注,书中共收录南通近代校歌69首。“这69首南通近代校歌,时代久远、历经沧桑,很多校歌只剩残本,詹皖或翻阅资料,或拜访耆宿,或奔走在乡野田头,先后奔波逾千公里,拜访了30位80岁至百余岁的老人,或听吟录唱、整理歌词,或采录记谱、修复考证,书中有些校歌资料是历史上没有公开刊印或出版过的原始词谱,极其珍贵。”徐蕾认为,这本书是一部珍贵的近代校歌音乐文献集,是我国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