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9 e) Q% Z) L* K' K9 [2 A4 w 如今猜想成为现实,当4月20日晚余隆出现在坐满中国爱乐乐手的乐池时,观众席便释放出了善意和热忱。放眼当下的全球歌剧舞台,明星级指挥家已很少参演这类通俗的“非权重”剧目,在顶级剧院中大都由驻院或客席指挥家担纲,因此欣赏由余隆执棒的《茶花女》可谓机会难得。 5 d }3 e- ]5 C( j9 a, H1 |! H8 \3 z: O; J
很快舞台回归平静,随着演出的推进,人们发现与以往任何一个歌剧之夜没有多少区别。特别是在《茶花女》这样一部典型的室内歌剧中,余隆和他的乐团不事声张,恪守低调,这与他们过往几年在瓦格纳、理查-施特劳斯歌剧中的角色迥然不同,与6年前马泽尔的处理方式也存在巨大差别。马泽尔当年借助无人可及的权威对舞台施以全面的控制,其缓慢的速度,冗长的节拍为演唱者制造了相当的困难,余隆的速度和节拍要紧凑、迅捷得多,他不像马泽尔那样沉醉于剧中玄妙暧昧的音乐情绪,更关心音乐的戏剧推进,同时他以妥贴、熟稔的伴奏呵护对歌唱段的演唱,给予其更自由的空间,这至少让首演夜当晚的歌唱家们如鱼得水。7 s8 O! R$ s! G2 T/ i w% v
" |; y6 }; L: x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薇奥列塔扮演者,女高音歌唱家张立萍整体状态依旧完备,纯熟的花腔技巧,富于变化的声线等令人称赞。她在第三幕气若游丝,肝肠寸断的演绎至少在国内鲜有匹敌。廖昌永对阿芒有着教科书般的演绎,他的“普罗旺斯的海洋”包含着顺滑的连唱,丰富的表情,十分令人动容,其与张立萍在二幕的对手戏成为当晚最精彩的重唱部分。相比之下,莫华伦的阿尔弗莱多受制于嗓音资源的不足,与上述两者的表现有所差距。. n5 ^# Q8 m) E8 H
% e7 R6 L: [! p
经过6年四度演出,导演海宁-布洛克豪斯留下的舞台版本仍然经得起审美考验,整个制作没有动用任何多媒体的辅助,却有着返璞归真的美感,这至少说明建构富有艺术感召力的舞台,过分仰仗3D多媒体并非是惟一的选择。 % l, E! C3 E: t1 e B 9 i- b7 T# c! h8 C0 ]; S, }2 W 余隆、中国爱乐与国家大剧院的首次歌剧合作可谓既融洽又得体,演出本身不失水准,亦不乏精彩。这足以说明虽然两家机构平素鲜有交集,但双方的专业素养仍然可以助其在艺术合作中同舟共济。尽管大剧院与中国爱乐的合作并非从各自的“刚性需求”出发,但不定期的良性互动毕竟对双方都有裨益,至少有了余隆与中国爱乐的出现,一次普通的歌剧复演成了又一次话题事件。 * b" Z8 f M8 h. W& U % [* K9 q, E+ r7 A.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