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前,德国导演海宁-布洛克豪斯为国家大剧院制作了威尔第《茶花女》首演,因其独具匠心的舞台设计以及指挥大师洛林-马泽尔充满统治力的演绎而颇为轰动,成为当时北京歌剧舞台的话题性演出,此后该剧在同一舞台两度复演,但反响要平淡得多。直到上周(4月20日至24日),当指挥家余隆率领中国爱乐乐团出现在国家大剧院乐池中时,《茶花女》又一次引发人们的兴趣,甚至比当年首演时受到了更多关注。: h+ A8 M) j( w7 e/ Q5 c
0 x" O2 R1 ]" K6 i! f 其实这不奇怪,作为中国指挥界的标志性人物,余隆自上世纪90年代起活跃于北京,在他的努力之下包括瓦格纳、理查-施特劳斯、贝尔格、肖斯塔科维奇等人的歌剧首次登上中国舞台,他本人也在京执棒了包括《卡门》、《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剧目,但由于各种机缘巧合,他本人未涉足过国家大剧院的演出事务。人们几年前就开始猜想,余隆的中国爱乐与国家大剧院能否在歌剧领域展开合作。 ) Z' D h0 S4 u ( N7 N1 j3 a# i/ @; B4 Q 如今猜想成为现实,当4月20日晚余隆出现在坐满中国爱乐乐手的乐池时,观众席便释放出了善意和热忱。放眼当下的全球歌剧舞台,明星级指挥家已很少参演这类通俗的“非权重”剧目,在顶级剧院中大都由驻院或客席指挥家担纲,因此欣赏由余隆执棒的《茶花女》可谓机会难得。; m z( \8 H! G9 K, T
/ p& j! [$ p1 ^ x9 Z
很快舞台回归平静,随着演出的推进,人们发现与以往任何一个歌剧之夜没有多少区别。特别是在《茶花女》这样一部典型的室内歌剧中,余隆和他的乐团不事声张,恪守低调,这与他们过往几年在瓦格纳、理查-施特劳斯歌剧中的角色迥然不同,与6年前马泽尔的处理方式也存在巨大差别。马泽尔当年借助无人可及的权威对舞台施以全面的控制,其缓慢的速度,冗长的节拍为演唱者制造了相当的困难,余隆的速度和节拍要紧凑、迅捷得多,他不像马泽尔那样沉醉于剧中玄妙暧昧的音乐情绪,更关心音乐的戏剧推进,同时他以妥贴、熟稔的伴奏呵护对歌唱段的演唱,给予其更自由的空间,这至少让首演夜当晚的歌唱家们如鱼得水。/ V" S) X! A* Q0 t+ v0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