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年前,德国导演海宁-布洛克豪斯为国家大剧院制作了威尔第《茶花女》首演,因其独具匠心的舞台设计以及指挥大师洛林-马泽尔充满统治力的演绎而颇为轰动,成为当时北京歌剧舞台的话题性演出,此后该剧在同一舞台两度复演,但反响要平淡得多。直到上周(4月20日至24日),当指挥家余隆率领中国爱乐乐团出现在国家大剧院乐池中时,《茶花女》又一次引发人们的兴趣,甚至比当年首演时受到了更多关注。
8 M8 ~; T5 {: b0 j3 F" v, E; H; G0 j: [# E9 ~
其实这不奇怪,作为中国指挥界的标志性人物,余隆自上世纪90年代起活跃于北京,在他的努力之下包括瓦格纳、理查-施特劳斯、贝尔格、肖斯塔科维奇等人的歌剧首次登上中国舞台,他本人也在京执棒了包括《卡门》、《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剧目,但由于各种机缘巧合,他本人未涉足过国家大剧院的演出事务。人们几年前就开始猜想,余隆的中国爱乐与国家大剧院能否在歌剧领域展开合作。
. ]/ f9 _! Y2 \ q# o0 M P" Q
@4 X5 ^$ |7 C' X; ^) g) f2 z 如今猜想成为现实,当4月20日晚余隆出现在坐满中国爱乐乐手的乐池时,观众席便释放出了善意和热忱。放眼当下的全球歌剧舞台,明星级指挥家已很少参演这类通俗的“非权重”剧目,在顶级剧院中大都由驻院或客席指挥家担纲,因此欣赏由余隆执棒的《茶花女》可谓机会难得。
+ R, A( n& |# f2 x
' A, V% r, w1 `! z& Q# O/ L7 _ 很快舞台回归平静,随着演出的推进,人们发现与以往任何一个歌剧之夜没有多少区别。特别是在《茶花女》这样一部典型的室内歌剧中,余隆和他的乐团不事声张,恪守低调,这与他们过往几年在瓦格纳、理查-施特劳斯歌剧中的角色迥然不同,与6年前马泽尔的处理方式也存在巨大差别。马泽尔当年借助无人可及的权威对舞台施以全面的控制,其缓慢的速度,冗长的节拍为演唱者制造了相当的困难,余隆的速度和节拍要紧凑、迅捷得多,他不像马泽尔那样沉醉于剧中玄妙暧昧的音乐情绪,更关心音乐的戏剧推进,同时他以妥贴、熟稔的伴奏呵护对歌唱段的演唱,给予其更自由的空间,这至少让首演夜当晚的歌唱家们如鱼得水。8 `% N# _9 }6 d6 a0 I
5 g4 |: N& v; P6 ]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薇奥列塔扮演者,女高音歌唱家张立萍整体状态依旧完备,纯熟的花腔技巧,富于变化的声线等令人称赞。她在第三幕气若游丝,肝肠寸断的演绎至少在国内鲜有匹敌。廖昌永对阿芒有着教科书般的演绎,他的“普罗旺斯的海洋”包含着顺滑的连唱,丰富的表情,十分令人动容,其与张立萍在二幕的对手戏成为当晚最精彩的重唱部分。相比之下,莫华伦的阿尔弗莱多受制于嗓音资源的不足,与上述两者的表现有所差距。7 B3 }' a6 {4 F! g% l6 g
: ?, k4 c$ Y- @+ t" f
经过6年四度演出,导演海宁-布洛克豪斯留下的舞台版本仍然经得起审美考验,整个制作没有动用任何多媒体的辅助,却有着返璞归真的美感,这至少说明建构富有艺术感召力的舞台,过分仰仗3D多媒体并非是惟一的选择。) D# t+ r* J8 p G/ T4 I. a
; a2 q4 q% T1 w, v2 B7 D 余隆、中国爱乐与国家大剧院的首次歌剧合作可谓既融洽又得体,演出本身不失水准,亦不乏精彩。这足以说明虽然两家机构平素鲜有交集,但双方的专业素养仍然可以助其在艺术合作中同舟共济。尽管大剧院与中国爱乐的合作并非从各自的“刚性需求”出发,但不定期的良性互动毕竟对双方都有裨益,至少有了余隆与中国爱乐的出现,一次普通的歌剧复演成了又一次话题事件。2 E& a2 [2 w4 i. f
1 I) f+ k0 s3 a"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