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对“真、善、美”这三项标准要求的不同顺序,决定了音响系统究竟是“工具”还是“作品”。以“真”为首要标准,强调声音重放客观真实不带感情色彩的,往往是专业音乐工作者和录音师。他们的工作就是制造、采集鲜活的声音和音乐,音响系统是他们的学习与生产工具,一旦这个工具失真,产品势必失真。因此越来越多的音乐家在购买音响系统时更倾向于“监听”音箱,也就是为录音室录音设计的音箱,类似于电视台、电影拍摄现场使用的监视器,与家用电视机的像素规格和扫描方式是有区别的。这类消费者对音响系统的投资也是有限的:专业音乐工作者欣赏音乐的最佳方式还是现场音乐会,而录音师的音响设备往往并不是完全由自己投资的,就像在汽车上一掷千金的往往并不是赛车手。而且无论是职业音乐家还是录音师都明白,只要是在录音室录制的唱片,就很难说严格意义上的“真实”了:在音乐会上,演奏家的演奏效果基本是由自己的演奏决定的,演奏环境也重要但不是决定性的。而在录制唱片的过程中,录音环境、器材、录音师、后期制作所起到的作用,就像模特拍写真过程中拍摄环境、摄影器材、造型师、摄影师、后期PS所起的作用一样,您去影楼拍一次婚纱照就全明白了。; D( c2 ?- |) T8 L( k8 n. v
0 N; b0 Q! p' h0 N3 b/ F
以“善”为首要标准的是绝大多数普通消费者,他们对家用音响的要求就是“好用”,使用方便、质量稳定。他们往往缺少现场聆听原声乐器和无扩音设备演唱足够的经验,对乐器和人声“真”的概念缺乏标准,所以也就无所谓“高保真”,更没有自己独立的声音审美。因此商家投其所好,在声压方面尽可能提高:声音真不真、美不美不是谁都听得出来的,但声音大不大是“一耳了然”的。之后“重低音”的开发是迎合大众在电影院和迪厅里养成的听音习惯。还有功能齐全,所有类型的音源都要能够播放。在保证足够高性价比的前提下,外观也很重要,要做的足够小或足够大,以满足不同人士对Mini或气派的要求。现在市场上的很多“音响”的技术规格和重放效果,严格的说不能叫做“音响系统”,但是对于相当多的消费者而言已经足够用了。这就像现在便携式数码照相机最大的竞争对手并非是数码单反相机,而是手机上越来越强大的拍照功能。% y S$ M2 Q' N
5 V8 w. A/ P$ p% ?+ ~/ ?8 c# m 以“美”为首要标准的,则是真正的音响器材“发烧友”了。他们具备一定的音乐艺术修养和鉴别乐器与人声是否失真的能力,但是在常年的唱片聆听过程中,他们的声音审美或多或少已经被音响系统异化。这就像现在很多人不能接受明星的“素颜照”,但其实这才是明星的真面目,只不过我们早就习惯了一张张经过修饰的脸,而不习惯“真相”了。现在很多对演奏家、歌唱家现场音乐会的评价,标准往往来自于唱片,这就像现在很多影视导演选角色,标准往往来自于动漫,都是主体标准被映像异化的结果。在音乐史上有一段非常有趣的轶事:一位从来没有见过海的人聆听作曲家德彪西的交响诗《大海》之后,产生了一定要去看海的冲动,结果真到了海边却大失所望:真实的大海远不如德彪西音乐中的大海美啊!这是一个善意的故事:更喜欢音乐中虚幻的大海有什么不好呢?所以人们更喜欢动漫中的小尖脸、大长腿有什么不好呢?音响爱好者更喜欢经过微调润色“善意失真”的音乐有什么不好呢?作为欣赏者喜欢什么样的声音都是没问题的,正如食客喜欢什么味道的鱼都是对的,不能说生鱼刺身就比干烧黄鱼“高级”。至于鱼的原味是什么,厨师与美食家要知道,消费者不用知道。 , u1 e2 E9 l# o# }! ^ p $ N( g6 Q; F% L' M9 \ 求“真”与求“善”的经济成本是有限的,因为它们都有极致,而求“美”就上不封顶了,因为美没有普世的极致标准。所以监听音响系统是可以有“最贵”的,而家用hi-end(极致高保真)音响则是没有最贵,只有更贵。某一个器材单元可能有某一个时段的“世界最高价”,但停产“绝版”音响器材特别是“传奇”音箱的二手市场,才是“上不封顶”的烧钱场所。这就像摄影器材市场,只有“最顶级”,而没有“最高价”。从这个角度来说,音响器材已经具备的乐器的某些特质:在相同基本功能中保留个性特质差异;不同时代不同制造者鲜明的技术特征;个中极品难以预料的升值空间。演奏家是在用乐器演奏音乐,音响玩家是在用器材播放音乐,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都在力图实现自身对音乐的理解与追求。就像摄影家和画家都是在通过画面表达自己的审美追求,只不过后者的创造性发挥空间更大,而前者的入门技术门槛更低。